传说故事:“百变神丑”上身(2)
窝窝进士
仲永檀喜出望外,自此正式入塾就学,仲老先生自是对他格外关照。五六年过去,仲永檀便中了秀才,以“才华卓异”闻名济宁州。仲老先生自感才疏学浅,已不堪为仲永檀之师了,便把他举荐到百里外的郓城大儒魏希徵门下学习。
魏希徵,字子相,号山翁,康熙年间的进士,在朝为官多年,两袖清风,告老回乡后主持书院讲学,极喜扶掖后进之士。他对仲永檀格外赏识,亲教亲授,答疑解惑,仲永檀因此学问大进。
渐渐地,仲永檀发现恩师有一怪癖,就是一日三餐均以窝窝头为主食,不由暗自诧怪:这窝窝头本是穷苦人家的主食,为何吃过鹿鸣宴的恩师却对窝窝头情有独钟?
魏希徵看出了仲永檀心中的疑惑,道:“我辈都是啃窝窝头出身的寒门之士,三更灯火五更鸡,读书到底为何事——为衣食乎?为金银乎?为妻妾乎?为势利乎?无数士子将圣贤书当作谋取功名的敲门砖,一旦功名到手,无不忘却书中真义,汲汲于富贵,贪污受贿,以敲剥百姓骨髓为能事,实乃大谬忘本、得意忘形之小人也!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依愚师看来,读书求功名之滋味,尽在一窝窝头中;而求取功名之后仍不忘窝窝头滋味者,方可称得上大丈夫!”
迎着恩师热切的目光,仲永檀豁然顿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又是十来年过去了。这些年间,仲永檀娶了妻生了子,妻子很是贤惠,打理家务井井有条,只是他那可怜的老娘积劳成疾去世了。虽然说有秀才的功名在身,但官府禄米有限,每年仅补助四两银子和几斗高粱米而已,因此仲永檀家中一日三餐虽不至断炊,但仍旧以吃窝窝头为主。
雍正十三年秋,适逢乡试,仲永檀中了举。来年春,也就是乾隆元年,仲永檀决定趁热打铁,去京城参加春闱大比,只是一路的盘缠从何而来?举人进京赶考,官府予以补贴“公车费”,但在山东,“公车费”仅有一两银子,换成铜钱不过一千文!好在家中还有一头黑毛驴,可以骑驴进京城赶考,然而这一千文钱仅够住宿极便宜的茅草店和喂黑驴的草料费而已,一路上又吃什么、喝什么呢?
仲妻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她将去壳后的高粱米放在小石磨中碾碎,又用纱箩筛成细细的面粉,掺上葱花、姜末和盐,在面盆里使劲揉,点火烧灶做出了六十二个窝窝头。窝窝头做得如醋钵一般大。仲妻又将窝窝头放在阳光下晾晒风干,最后用一条布袋盛了,让丈夫带上当作一路上的干粮——屈指算来,从家到京城需二十天的行程,再加上九天的三场会试,每天早晚各吃上一个窝窝头,足够了!
仲永檀告别了妻儿,踏上了一趟去程难、归程更难的会试——如果名落孙山,连窝窝头也没得吃,只能一路乞讨返乡了!
相关阅读
-
迷路总比无路好
古保祥 有一位喜欢野外探险的人,一次在乞力马扎罗山迷路,和同伴走散了,在一片大森林里过了一个晚上。不敢在地上栖息,他选择了在树上,渴了吸树液,饥了掏鸟蛋。整个夜晚,他都与
-
火车司机的礼物
他是个火车司机。坐在驾驶室时,火车飞速行驶在铁轨上,他总是全神贯注。而只有走到马头镇的岔路口,他才会朝旁边的一片村庄看一眼。那是个小村子,高地上有一排红砖房。他先是
-
上海故事:温情
老韩买了新房,要搬家,于是一大早来到街道拐角处,那里有一个自发形成的民工集散地,什么样的工种都能找到。 老韩的电动车刚一停下,“呼啦”一下就围上来好多人,个个一脸渴
-
致命无弦琴
演奏家坠楼 “玉女歌手安冰,偕绯闻男友、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洪加,赴晋城新视界大剧院举行个人演唱会。”这个消息让刑警小王高兴坏了,他不仅是安冰的“粉丝”,也是洪加的“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