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秘制膏药
魏氏膏药
有一年,山东大旱,蝗虫铺天盖地,民不聊生,魏氏一家不得不背井离乡,走上了闯关东的漫漫苦路。不幸的是,在路上他们都得了一种叫“烂皮疮”的传染病,这病很厉害,染上了先烂皮后烂肉,只有等死的份儿,还没有出山海关,全家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当时魏氏桂娥只有18岁,就像一片孤零零的树叶一样,一人沿着遍布白骨的逃荒路向东北方向一路走去。她身上的“烂皮疮”越来越厉害,眼看脚腕的皮肉都烂得露出了白花花的骨头,在一个破烂的道观门口,她一头倒了下去。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魏氏醒了过来,见自己躺在一张石床上,身边坐着一位白须飘然的老道,正在往她的脚腕疮口上贴膏药。见她醒来了,老道说:“你身上的疮很严重,再不治可就没命了,我手头就剩下这一点膏药了,不够治好你的病,我还要急着出门,这样吧,孩子,我把方子告诉你,你自己出去采药自己熬。不过我可把话说在前头,以后你只可用这方子救命,不能用它敛财,否则会遭到报应。你能保证做到吗?”魏氏说:“您老人家放心,我一定能做到!”听了魏氏的话,老道就把那膏药的方子和熬制方法传授给了她。
老道当天晚上就出门走了,魏氏虽然一个字不识,可记性和悟性特别好,第二天一早,她就拄着棍子,支撑着上了山,采回了十几样中草药,很快就熬出了膏药。她用自己熬的膏药治好了身上的“烂皮疮”,之后又接着向前走去。
一年后,魏氏来到了松花江边的一个小镇,经好心人撮合,她和一个编筐的光棍结婚了。这编筐的人从小就死了爹妈,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因为他住在小镇边上第三家,大家都叫他筐三。筐三以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现在变成了两张嘴,就有三天两头断粮的时候。筐三心眼好,有粮留给媳妇吃,自己就是吃糠咽菜也毫无怨言,倒是总觉得委屈了魏桂娥,于是就没日没夜地干活。有了人疼爱,魏氏心里甜滋滋的,她想,也不能让丈夫太辛苦了,我会熬膏药,虽然老道嘱咐我不能用它敛财,可低价卖,一天只换一碗粥钱总可以吧。
卖筐的幌子是用木杆高挑着一个破筐,魏氏在破筐的一边挂了一个膏药幌子——一张牛皮纸中间画了个黑色的圆饼。她的膏药医治疙瘩、疖子、肿痈之类的疾病特別有效,药到病除,又特别便宜,价格还不如一块糖贵,所以很快就声名大振,远近求药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不知道这种膏药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卖膏药的人姓魏,幌子又挂在筐子一边,于是就把这种膏药叫做“魏筐膏药”。
买膏药的人虽然多了,可魏氏还是按原来的价格卖,决不涨价。
镇里有个药商叫狼皮,他看到魏筐膏药如此神奇,心想如果把方子弄到手就能发笔大财,子孙后代都吃不完用不尽。他已经听说了魏氏的为人和秉性,怕碰钉子,就想在筐三身上打开缺口。一天,他找到筐三说:“你编筐能挣几个钱?真是守着金饭碗挨饿!我愿高价收购你家魏筐膏药的方子,保证你有吃有喝,再也不用起早贪黑编那个破筐了。”
相关阅读
-
火车司机的礼物
他是个火车司机。坐在驾驶室时,火车飞速行驶在铁轨上,他总是全神贯注。而只有走到马头镇的岔路口,他才会朝旁边的一片村庄看一眼。那是个小村子,高地上有一排红砖房。他先是
-
上海故事:温情
老韩买了新房,要搬家,于是一大早来到街道拐角处,那里有一个自发形成的民工集散地,什么样的工种都能找到。 老韩的电动车刚一停下,“呼啦”一下就围上来好多人,个个一脸渴
-
迷路总比无路好
古保祥 有一位喜欢野外探险的人,一次在乞力马扎罗山迷路,和同伴走散了,在一片大森林里过了一个晚上。不敢在地上栖息,他选择了在树上,渴了吸树液,饥了掏鸟蛋。整个夜晚,他都与
-
致命无弦琴
演奏家坠楼 “玉女歌手安冰,偕绯闻男友、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洪加,赴晋城新视界大剧院举行个人演唱会。”这个消息让刑警小王高兴坏了,他不仅是安冰的“粉丝”,也是洪加的“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