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不能得罪厨子
朱元璋绝不得罪厨子

儿子们在文武官员及大势军马的护卫下上路了,朱元璋洒泪而别,转回宫去。忽一日,他接到密报,说秦王朱樉在到西安就藩的路上,因为一点兒不如意,鞭打了厨子。这让朱元璋大感恐惧,急忙铺纸提笔,亲自写来一份敕谕,令人急送到秦王处,向他这位次子指出侮辱“造膳者”的危险性。
怪了,堂堂皇帝,还怕一个厨子吗?
朱元璋可不这么看,他说:“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人之荣华富贵,不过吃穿住行,而以吃为首。他对秦王说:小子你听着,你的吃食,掌于厨子之手,你不把厨子当人,“将操膳者视以寻常,是不可也”。为何?吃食是要入口的,你若得罪了厨子,他往你饮食中吐口水,或弹点鼻屎什么的,你哪里知道!“若频加棰楚,不测之祸,恐生于此。”听说你动不动打他,厨子虽是小人物,你把他打狠了,他豁出去,在你食物中下毒,你小命也就没了!
好像朱家孩子都喜欢跟厨子过不去,与秦王同一年就藩的晋王朱棡(朱元璋第三子),在去封国太原的路上,也笞辱了膳夫。
朱元璋不愧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西北警报刚息,又闻晋中警声大作,他着急死了,孩子们咋都这么任性、不懂事呢?立刻派人,以八百里加急的快马,星夜传谕晋王,让他对厨子好些——真比兵火还急。
在给晋王的训示里,朱元璋拿自己举例,说道:“老父我率领群雄平定祸乱,对人从未姑息过。唯独厨子徐兴祖,事我二十三年,我从未折辱过他。”
朱元璋一生杀人无数,他为何独独对一个厨子如此高看?难道一介“膳夫”比被他杀掉的那些老哥们儿和勋戚重臣还要紧?朱元璋没有明言,只向老三抛出这样一句:“怨不在大,小子识之。”
亲王上任,是多么隆重之事,一路上军马浩荡,事体繁多。朱元璋唯独对两位皇子殴打厨师之事,耿耿于怀,专门派飞马前去,晓以利害。可见他很明白一个道理,像陈友谅、张士诚这样的对头,像胡惟庸、蓝玉这样的“奸臣”,要想谋弑他,并不容易,总得起大势军马来杀,他怎么也可以抵挡一阵子。就怕这些对头、奸臣,不起军马来杀,而是买通他身边的亲信之人,取他首级于睡梦之中。
朱元璋认为,身边有两种人绝不可得罪:一是剃头匠(栉工),一是厨子(膳夫)。为何不能折辱厨子,朱元璋把道理讲得很清楚了。那为什么剃头匠也不敢得罪呢?朱元璋的原始讲话没有录音,但应该很好理解:除了带刀侍卫,能够在御前动刀子的,不是只有剃头匠吗?侍卫们的刀,都藏在鲨鱼皮鞘里,轻易不拔。可剃头的来见,有哪次不亮刀的?一把利刃,在龙喉前横飞,刀光闪处,胡子碴啪啪飞落,朱元璋能不惊恐?
相关阅读
-
火车司机的礼物
他是个火车司机。坐在驾驶室时,火车飞速行驶在铁轨上,他总是全神贯注。而只有走到马头镇的岔路口,他才会朝旁边的一片村庄看一眼。那是个小村子,高地上有一排红砖房。他先是
-
上海故事:温情
老韩买了新房,要搬家,于是一大早来到街道拐角处,那里有一个自发形成的民工集散地,什么样的工种都能找到。 老韩的电动车刚一停下,“呼啦”一下就围上来好多人,个个一脸渴
-
迷路总比无路好
古保祥 有一位喜欢野外探险的人,一次在乞力马扎罗山迷路,和同伴走散了,在一片大森林里过了一个晚上。不敢在地上栖息,他选择了在树上,渴了吸树液,饥了掏鸟蛋。整个夜晚,他都与
-
致命无弦琴
演奏家坠楼 “玉女歌手安冰,偕绯闻男友、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洪加,赴晋城新视界大剧院举行个人演唱会。”这个消息让刑警小王高兴坏了,他不仅是安冰的“粉丝”,也是洪加的“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