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月圆中秋(6)
中秋
要是要了,可是那二的还没到一岁的时候,日子就显出吃紧了。金生是个下苦力的,挣的是血汗钱,血汗钱哪里有多的?菊花在家带孩子,不挣钱,两个老人也不挣钱,都吃金生一个人挣的,有几亩薄地,雇人种着,那几个钱算到缝里也不够。菊花本来是没生二的那时候,就谋算着出去打工,挣多挣少的,能让金生的压力小些。可是二的来了,她出不去,坐吃山空。如今二的大了些,她就又动了这心思,跟金生和两个老人商量了,也都知道再不挣钱,日子总是没法过了,就放了菊花出去。
菊花这一出去三年多,把别人的孩子带大了,挣下点钱,总算把家撑住,自己的孩子也大了。可是,大是大了,麻煩也跟着来了。大的那个呢,爷爷识不了几个字,只记得几句“锄禾日当午”,倒是会打算盘,拿了一个老旧的算盘要教丫头,丫头却晃晃手里的手机说:爷爷呀,这上面有计算器,比你那算盘好用多了。手机是旧的,先是周姐不用了淘汰给菊花的,然后菊花又不用了淘汰给女儿的。到女儿四岁的时候,上了镇里的幼儿园,那镇子里的幼儿园,能教什么?菊花虽是平日里拿着手机,看视频,教点东西,那也是在周姐的孩子睡下之后,躲在自己住的小屋子里,若让周姐看到,虽也没说不许,但脸子也是不好看。眼看着要上学了,小丫头还懵懂着,别说跟城里孩子比,就是跟一起上幼儿园的孩子比,也是个笨的,菊花就急了。二的那个,更是操心,姥姥是个文盲,不识字,只说看住了外孙子,别让冻着饿着就是好的了。还指望她教什么?小小子惯得性格乖戾,稍不如意便躺地下打滚,又不合群,跟邻居家的小孩子玩一会儿就打架,骂人是早学会了。可怜那姥姥,累得哭天喊地,就快要撑不住了。其实孩子也是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再这么随心所欲,没人规矩着,孩子就长歪了,再想正都不好正的。
这么个家,也到了张菊花该归整归整的时候了。她得回去给女儿办好上镇子里的小学校,再把母亲和儿子都接到镇子里的家,让儿子上镇子里的幼儿园,她要亲手把孩子的坏毛病给扳过来,该立的规矩得立上。还有,带老爷子和老太太去县里的医院检查一下身体,乡下人,虽不像城里人那么娇贵,可那也一样是身体,这几年为了给她带孩子,也都累得不行,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疼。老爷子是腰不行,老太太是哮喘,都是越发的厉害了,这都得看一下。然后,看看能不能在镇子里找个工作,哪怕是三千两千的工资也好,总是有个进项。若全靠着金生在黑洞子里挖煤,那人就累死了。
张菊花本来是打算好了,要在中秋后就辞职回家的,正是赶上周姐的孩子也三岁了,要入幼儿园。可是没想到,周姐本来是给孩子报了上中国人开的幼儿园,据说还是最好的,过了中秋就入园。但一向不管家事的姐夫这次却突然决定,孩子要上外国人开的幼儿园,说外国人开得更好,学费倒是死贵。周姐在关键时候还是听先生的,同意孩子上外国人的幼儿园。可是外国人的幼儿园,要在明年的春天才入园,张菊花就一时走不了了。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