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家乡的绣花(2)

2022-08-26 19:55:05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家乡女子爱绣花,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新娘的嫁妆中,还有送给老公公的绣花旱烟包、绣花荷包以及送给婆婆的绣花手帕、绣花头巾等。早些年间,每至农历七月七乞巧节

家乡女子爱绣花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新娘的嫁妆中,还有送给老公公的绣花旱烟包、绣花荷包以及送给婆婆的绣花手帕、绣花头巾等。早些年间,每至农历七月七“乞巧节”晚上,家鄉的姑娘们七人一组,把自己的绣品摆放在庭院令人观览,名曰“赛巧”。姑娘们围在一起,齐声唱和:“七月七,七月七,俺给巧娘送饭吃;教俺巧,绣双花鞋送你老……牛郎哥呀织女嫂,双方下凡来送巧;七根针,七根线,七个闺女都教遍。”把家乡妇女勤奋好学、追求美好生活的乐观精神淋漓尽致地予以展现。

家乡的绣花据传始于周秦,盛于汉唐。因为在周秦汉唐时期,都城皆在关中腹地,官府在民间广征绣工,在京城设立绣坊,为官府绣制官服和日用品。随着朝代更迭,京都绣坊的能工巧匠流落民间,便把精美的技巧传授给了朴实灵巧的家乡妇女。这些不向命运低头、心灵手巧的家乡妇女便根据百姓生活实际所需,对那些宫廷刺绣加以改造,创造出粗而不俗、细而不艳、大气质朴、蕴含独具地方特色的刺绣种类——关中绣花。

家乡女子爱绣花,其刺绣时多采用拾针、缇针、捎针、洒针、文针、曳针、扣针、一奔针、套曳针、羽叶针、珠宝针、单针、双锁、溅针、窝针、单疙瘩、双疙瘩等20多种针法,精描细绣,金线银镶,故成品色调鲜明,构图匀称,纹理清晰,生动洗练,虽不如苏绣、湘绣、川绣知名度高,没有电脑机器的技艺精湛,但也颇具视觉冲击力,反映出家乡父老对生命的崇拜、人间最美好的愿望和情愫。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