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桃花扇》
扇上桃花
	
我常常想,如果没有《桃花扇》,孔尚任的仕途会有怎样的铺展和延伸?
1680年,康熙重开明史馆,向全国公布要修明史,以此来笼络汉族的知识分子。此时的康熙正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平定三藩之乱在即,渐渐丰富的执政经验,逐步向好的局势发展,使他有了放手搏击的底气。五年后,收复台湾,大一统的格局形成,踌躇满志的康熙“驾临”曲阜祭孔,与大自己6岁的孔尚任迎面遇见,孔氏子孙的身份和儒家学说成为贯串这次遇见的主线。孔尚任被破格提拔为国子监博士没多久,就被朝廷委派跟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南下扬州治理水患。扬州比邻南明王朝故都南京,孔尚任在扬州遍访明朝遗士,特别是时年78岁的冒襄与他一见如故。在南明时期的南京城,冒襄与后来《桃花扇》的男主人公侯方域等三人并称“四公子”,剧中那些桃叶渡畔的社集、雅宴,驱逐阮大铖的公揭,他都是参与者和亲历者。他还经常出入旧院,与各位名妓交情深厚,当然对《桃花扇》中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欢离合,更是了然于心。与冒襄一个月的昼夜长谈,使孔尚任收获颇丰,为《桃花扇》最终长成一棵大树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尚任还在扬州实地考察,登梅花岭祭奠史可法衣冠冢,到南京瞻仰明孝陵,《桃花扇》在他腦海中根深叶茂起来。1700年6月,孔尚任在增删十余载,两易其稿之后,写完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第三稿,一棵大树终于临风长成了。
次年正月,《桃花扇》首演,满北京城争说李香君。连康熙也按捺不住,连夜差人索看剧本。3月,孔尚任升任户部员外郎,但上任没多久就被免了。
和那位“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不一样的是,没有人跟他说是因何而罢官,更没有一纸圣旨或一道口谕令他去“奉旨”干什么。他就那么不明不白地黯然离京,回归曲阜老家,终老于石门山中。
摘自《山东文学》2020年第11期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