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一生美好的记忆
没有上过中学的二姐
一个星期天,二姐请我们到大酒店吃饭,举办她的六十岁生日小型家庭宴会。席间,作为寿星的二姐偕二姐夫向老爸、老妈、兄弟姊妹、晚辈们敬酒,她妙语连珠,快乐荡漾在脸上,根本不像六十岁的人。
看着端坐在首席都已八十多岁的老爸、老妈,兄弟姊妹们各自“吃鸡蛋码码黄子”,才确定二姐六十岁是真的。觥筹交错里,有弟兄让我写首诗赞美赞美二姐,这种想法与我的心情不谋而合。我想,诗言志,言我之志,一首诗恐怕难以言出二姐的志。我就决定写一篇文章将二姐推荐给大家。
二姐上学时,已经12岁了,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還曾做过班长,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上四年级的时候,家乡“盐滩技改”进入了高潮,父母亲早出晚归,奶奶年龄也大了,家务活儿需要有人干,父亲就将二姐从学堂门摘了下来。
二姐16岁那年,大姐、大哥都已到工厂、农场工作,我们小弟兄三个有的在校读书,有的还年幼需要照顾。在父亲看来,工作是硬道理,在他的操作下,二姐和几个同龄人一起进入家乡那个集体性质的副业大队上班。16岁的二姐每天和大人们一起背着大刀下湖砍草,用土驴车推烂泥改滩,赤脚下盐池挎盐、担盐、推盐,一个月拿十块钱的工资。二姐将青春的汗水洒在家乡的土地之上。一整天的露天劳动回来,二姐显得特别劳累,常常用羡慕的目光看着在油灯下写作业的我们,她多么想再回到学校上学,然而,那个想法只能放在心中。她将我们的课本当作她的课本,一有时间就伏案认真地写啊,算啊!因为她有些文化基础,又有理想追求,自然就成了企业中的骨干分子。生产一线有她的身影,文艺宣传的舞台上有她的身影,体育运动比赛场上有她的身影……哪里需要,她就到哪里去。
一度,让二姐始终怀念的母校缺乏师资,经考试,她被录取,回母校当代课老师。做教师的二姐是快乐的,课上课下特别认真,自身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后来,二姐又回到家乡六道沟,继续做一名农工、盐工。那段做教师的经历,成为她一生美好的记忆。二姐连初中都没上,假如她那时上了初中,再上高中,后来肯定能够考上一所很好的大学。
父亲带领大家开创的盐场不断发展,也许是他内心觉着对不起他这个二闺女,一向为别人着想的他在“掌权执政”时,为了二姐,表现出了“私心”。企业开办商店,他做通班子的思想工作,推荐二姐当营业员,企业成立电影队,他推荐二姐当放映员,企业补充会计,他推荐二姐做出纳会计。他感觉由他带领大家建立起来的企业有自己的女儿参与核心管理很放心。
二姐边做营业员,边做放映员、会计、计划生育工作,在工作中得到了历练,不断进步,工作成绩、政治素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被组织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上了工会主席。当年有一位长得特别帅气的小伙子,口才不一般,他是一名领滩手,年年得先进。二姐那时放露天电影时,他经常主动上前帮助打下手,后来成了我的二姐夫。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