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解救乡村的落寞,治愈我们的乡愁!(2)
松树岗的茶
老屋在一個小山谷的缓坡上,背有山峰倚靠,前是缓缓下降的梯田,两边山坡如张开的双臂,老屋被妥妥地安放在中心。没有比老屋更合适的位置了,我试着把它往前、后、左、右各移了移,都觉得不合适,不由得赞叹少琴祖上眼光的独到。这个山坡就如一个斜靠在躺椅上的人,老屋是这个人的心脏。对了,妥妥地斜靠,是一个最适宜的角度。城市需要规整,往往不惜代价把斜坡铲为平地,但山村却具顺应变化的自然之美,乡亲们是随遇而安再顺势而为的典范,他们有敬畏,会尊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故能得蛙鸣蝉噪,得草木清风,得山水神韵。
老屋是个小小的四合院,为闽东浙南典型民居,正面五扇房屋,中间大厅,左右各有两扇正房,两溜厢房与正房垂直坐向,与正厅围成一个正方形院子,院子外头砌挡风围墙,是为照壁。围墙石砌,屋子木构,覆以土瓦,经二百多年风雨的浸染,均一律的黑褐色,如时光之手抚摸出的包浆。
久居城市,突然邂逅如此养眼的老屋,恒鼎兄和我都有些兴奋。不说千城一面,即便农村的民居,现如今也是千篇一律的僵硬、呆板、粗陋,甚或跋扈,与质朴的乡村格格不入。今人审美的粗鄙化表现在对居室的营造上,过去的人们即便物质生活不富有,也要在碗柜的门上题一首诗,在床头的壁上画一幅画,而这些现在很难在农村的建筑和用具上见到了。
我们靠近老屋,去欣赏大厅梁柱上的木雕,寻找嵌在窗格子里的“福、禄、寿、喜”,以及后院里的水井,流连四合院中,感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气息。可是突然之间,就有一股忧伤袭上心头,先前的惊喜和陶醉退去,冷静下来才发现,这么好的老屋竟已被主人抛弃多时,正在走向破败。
安静的老屋已然失去昔日人们在此生活的气息,我们只是陌生的闯入者,局外的参观者。但少琴熟悉这里的一切,她手指着房子说,她的爸爸在这一间出生,她的哥哥在那一间出生,她在那一间陪伴过爷爷最后的日子,这个院子,盛过她童年的悲欢,载过她青春的憧憬。
院子的地面爬满了荒草,它们年纪轻,倒不认识少琴,所以对我们爱理不理的。也难怪,岁月的轮回,在它们身上不知经历了几度枯荣。
我们准备离开,围墙边立着几株老茶树,少琴说是当年爷爷手把手扶着她种下的,今天见了故人,一个劲儿地招手。少琴走过去捋了捋它们的枝叶,伸手摘下了几片嫩叶,一片放在了自己嘴里,也递给了我们每人一片。
我也放到了嘴里,几分苦涩,也有几分清香。
继续逛庙边村。得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地转,被茶山环绕的村落,散落在多个山间平岙里。我们顺着蜿蜒石路漫步,阳光灿烂,树影婆娑,老墙斑驳,新藤缠绕,这样的景象太过熟悉,感觉每一个村落都是我的故乡,我仿佛一脚踏进了童年。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