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旧事:和谐画页(4)
柳桂青
她每天晚上先浸泡米,凌晨三点钟起床磨浆蒸叛,早上六点半左右就蒸完了,就有人陆续来买早餐了。约七点左右,丈夫在家里卖,柳桂青挑到平山老市场卖。渐渐地,她的生意好起来了,如到了中午十一点还没卖完,她就挑着担子从平山大楼王到大米街、楼子下、石灰行、杜街等一路沿街叫卖“卖粉仔、卖粉仔……”柳桂青的叛真材实料,大家都说好吃,都来帮衬。有时也会卖不完,就有人帮忙把最后那点买了让桂青早点回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为赚一点微薄的生活费,艰难地供孩子读书、赡养老人(家婆)。
柳桂青人生的坎坷何止这些?她的一大家子安顿在一问不到80平方米的老房子,她伯母也做了外婆做了奶奶,一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出入多有不便,难免产生矛盾,都是桂青的好性格好脾气把矛盾及时化解。矛盾中还缺不了与下米行邻居的长短琐事,多少白眼,尤其是个别人看不起他们一家,说他们是山佬。柳桂青原先和丈夫结婚就表明是“招郎入赘”,所以她才敢把丈夫带进柳家。但是邻里看她就不同,个别新迁来的邻居不认识柳桂青,他们故意把垃圾扫到他们家门口,堵她家的水沟,故意把脏水泼到他们家,占他们的晒衣服的铁线,等等。更甚的,个别亲戚竟然想把她从柳家赶出去,想霸占她的住房,還闹到法庭,说柳桂青是女的不能在这里住,幸亏父亲来了亲笔信,表述他的房产由女儿继承。
父亲在台湾几十年,其实,他更难过,谁会想到这一走就是几十年,想回一次都不可能。平山下米行是他的伤心地,老婆儿子死了,他回不去,他早就心灰意冷了。母亲去世了,他也回不去,更令他牵肠挂肚的女儿早已嫁为人妻,还让他当了外公。他经常遥望大海,满怀思念,满怀乡愁。
2000年,我们开同学会,柳桂青兴冲冲地告诉我,她的父亲前不久回来了,她和父亲离别四十多年,她终于在父亲健康之年见到了父亲。
柳桂青陪父亲走在下米行的街上,为父亲介绍家里的孩子,他一个个地亲着、疼着,抱着外孙侄孙,老泪纵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依然把小朋友叫在一起,戴着老花眼镜依然喜欢为孩子们剪手指甲、脚指甲,分派礼物。
我真为柳桂青感到高兴啊!柳桂青拿了两张照片给我看,一张是1957年她奶奶71岁生日时翻拍的照片,一张是父亲回来的大合照,对比照片,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年年轻英俊的柳桂青父亲,现在已是耄耋老人。这张彩色照片,柳桂青坐在父亲右边,左边还有伯母,还有她的丈夫、儿女、外孙侄孙,堂兄弟众姐妹齐聚一堂,合成一张世纪人气照。父亲住在台北三重市,抱养了一个女儿,家庭还可以。2002年,父亲又回来祭祖。2011年,父亲病重,柳桂青跟旅游团去台湾探望。父亲思量女儿从小缺乏父爱母爱,自己没尽到抚养责任,艰辛劳作一辈子,感觉自己亏欠她太多,他希望女儿以后生活得更好,临终留了两万元台币给她做手尾,托夫人交给女儿,还给外孙每人一千元,表示自己常年没在家的一种愧疚补偿。她父亲离世时,可惜柳桂青赴台奔丧申请获准时间赶不上参加葬礼,没能赴台送父亲最后一程,他认验了他母亲的那句话:“阿茂盛卖骨头都要卖到海外了。”她说着,眼里噙着泪水。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