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那份不离不弃的亲情
爱的能力

临睡前,正在医院接受第二次化疗的妈妈,给我11 岁的儿子打来电话,叮嘱他好好洗手,认真上课,还要学会照顾我。儿子三心二意地拿着手机,每次都说一句“好”,以至于最后我妈妈问他是否想对外婆说点什么,儿子还是敷衍地说:“好!”
儿子的漠然让我很生气,本来这些关心的话语应该是我们给予病人的。不由得想到毕淑敏老师文章里的一段文字:“可是,你将如何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眼睛接受第一縷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怀体贴熟视无睹。”所以,这些孩子爱的能力,是被爱他们的亲人亲手剥夺的吧。
爸爸在当汽车兵之前是一个只上过半年小学的放羊娃。那个时候爸爸在部队,除去每月的生活开支,剩下的钱都要寄回老家补贴家用。转业时,本可以留在贵阳开始新生活的爸爸,为了照顾贫困的家庭,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心爱的姑娘和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回到了老家,一切从零开始。在爸爸看来,爱是付出,是给予,是拉着兄弟姐妹一起走出困境。
我问儿子,什么时候觉得我是爱他的?“给家里交网费的时候,同意我打篮球的时候,让我玩‘英雄联盟’的时候……”儿子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在他们看来,爱是索取,是别人对自己需求的满足,毫无保留的满足。
我把这个问题抛向周围的朋友,大多数人一时间不知怎么回答,都选择了沉默。关于什么时候能感到亲人、爱人是爱自己的,我们连一个画面都不能准确地投映出来,所以,正当年的我们,是不是也丧失了爱的能力!我们总说爱孩子,所以我们做自己认为应该吃的菜,给孩子看我们认为应该看的书,带孩子去我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
我们总说爱父母,所以我们不断给他们添置新衣,却从未认真地看一眼他们穿上时的样子。我们带着他们去新开的饭店吃各种口味的美食,却忘了亲手为他们做一顿他们身体能接受的粗茶淡饭。
我们总说爱老公,却差点把他当成了全世界,互相牵绊、捆绑、折磨。
我们总说爱自己,可是尽管把自己包装得知书达理、温婉可人,内心里还是不快,还是忧伤。
“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便会迅速迟钝麻痹。”贫困让爸爸那一辈人吃了很多苦,可是,他们因付出而积累的爱却比我们多太多。他们从未言爱,可是他们却比我们懂得如何去爱。
半年前,妈妈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医生宣布大概还有半年时间。妈妈乐呵呵地出了院,说是吃中药一定能有转机、有奇迹,而爸爸则不太说话,就是跟着妈妈,妈妈想吃什么,他买什么,妈妈想做什么,他陪着做什么。在医院化疗期间,深更半夜爸爸还使劲地盯着装化疗针水的瓶子,生怕出一点纰漏。半年多从没睡过一个完整觉。爸爸也有爱说话的时候,每次把饭菜拿到医院,他都要坐在病床前,看着妈妈,然后自饮自酌一杯小酒,喝了酒之后就打开了话匣。这个时候,他会给妈妈擦不小心流出来的眼泪,会揉着妈妈稀疏的头发喊她“老家伙”,偶尔还会当着我们的面叫妈妈“小宝贝”。有一次,甚至忘情地在我们面前亲了一下妈妈的脸颊……爸爸要我带好孩子,他说他现在一心都在我妈妈身上,因为那是他的责任。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