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鸟的天空
出笼的鸟

鸟的自由在天空。鸟之所以自由还在于它那一对神奇的翅膀,可以飞到想去的地方。
圈养鸟儿这算不算一种违背意愿的自作主张呢?笼子里的鸟,自由只是隔着几根铁丝的奢望,但那也是一辈子都逾越不过的高度和厚度。它们那对用来生存和寻找自由的翅膀在无期的“关爱”里蜕化成一件毫无价值的装饰品和托词。关爱被征服的心分解为关着疼爱,也就注定了一种逃不脱的宿命。
有心的主人可以不惜代价驯化它们,让它们朝着更听话更聪明的理想化方向发展。人们简直要把它们变成人了。鹦鹉学舌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有趣巧合。记得前年,我去逛珠江源广场,才进花鸟市场的门,就听到类似“死老奶”谐音的声音,抬头一看,是门沿下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鹦鹉。着实有一鸣惊人之感,问店主这鸟怎么会骂人,女店主却硬说那鸟是在说“床前明月光”。我哑然。
兴许那鸟是在骂她,骂这个囚禁它的人。背离了自由的任何举动,实则是一种虚伪的示好。关在笼子里的鸟已变成了丢掉本能的绝望生命。它们正在以一种玩具的身份被掌控着,活着的意义就是求得主人视觉的满足,成为反常心理的一种暂时性慰藉。
鸟变成礼物被相互赠送的时候,它们开始的是一段命运未卜的生活,是悲剧性的生命演变。
为讨侄子欢心,朋友送了两只流水作业出来的鹦鹉。年幼的侄子自是喜欢,爱不释手,我在取舍间徘徊不定。我的私心最终还是倾向了对侄子的爱。它们必须好好待在笼子里,让侄子观赏把玩。
听说鹦鹉能说会道,我们便迫不及待地等着它们巧舌如簧地出口成章。但几天下来,我发现它们没有想象中那么聪明善言,教一万遍“你好”它们也不会模拟出片言只语,只有惊恐悲戚的叽叽声。失望之余,决定让它们自生自灭。唯有侄子坚持按时给它们添水加料,给它们清理鸟笼。
笼子中间横放一根杆,它们一天到晚都在上面蹲着。料箱和水杯从来没有空过,它们可以饱食终日,无须为生活飞跃千山万水,四下奔波。吃饱喝足,它们也会象征性地扇扇翅膀,把吃剩的小米壳弄得满地都是,它们也因此遭受家人无数次的抱怨和咒骂。它们是无知的吗?还是在做有意识的反抗呢?估计连鸟都不知道。我也不想把这些没有依据的猜测强加在鸟的身上,它们毕竟还只是一只鸟。
鸟为食亡。它们会为争抢食物而激烈战斗,恨不得把对方的毛彻底啄掉。地上每天都有被啄下来的羽毛。这样的行为有些残忍,但至少让我看到了鸟的丁点儿本性。养得时间久了,不是感情深了,而是差不多遗忘了它们的存在。闲得无聊,搬出鸟笼,想让它们离开它的笼,离开我的家,寻找失去很久的自由,更主要的是我已没有更多精力来照料它们。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