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龙港的奋斗史
我和龙港有个约会

黄昏里,车子拉着长长的影子,沿着大坝向东海的深处前行,司机终于在路的尽头踩下了刹车,绕了一个漂亮的弧线停了下来。
晚霞烧红了天,映红了海,我飞快地跳下了车,陪同我们的温州朋友说这个地方叫铁圢岛,是离“钓鱼岛”最近的地方,直线距离只有300多公里。我站在大堤上向朋友指的方向眺望,一望无际的大海淹没了远方的一切,但我相信钓鱼岛就在我的视野里,我们向着远方呼唤:钓鱼岛,我们来了。钓鱼岛,你是我们的。我们的声音一定会被海水接住,然后一浪一浪地托着,传递到远方的钓鱼岛。虽然看不见“钓鱼岛”,心里却陡然增加了兴奋,因为在这大东海之滨,我的足下,我来到了一个承载梦想、创造奇迹的地方。
龙港,之前我并未听说,我来自遥远的北方,它地处浙江温州一隅,隔着三千里云和路,若不是参加作家采风团的笔会,我断不会到这里,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给了我这个北方人无比的震惊、震撼。一个曾经由五个小渔村拼凑而成的村庄,以想象不到的速度破茧成蝶,一次次打破自己创造的神话,一次次把自己推向更高更远的神坛,从破旧的城乡到现代化的都市,龙港,已经成为全国成长型的标杆地区,它的发展和辉煌让世人刮目相看。
龙港人谦虚地说:赶上好时代,奇迹才会发生。
龙港的奋斗史充满了传奇。
最初的龙港贫瘠落后,老一辈的龙港人靠打鱼为生。直到上世纪80年代,龙港由“渔村”变“城镇”后,招贤纳士,他们称自己是“垦荒者”,不要国家一分钱,以土地为根基,自己集资,创办产业,从小作坊做起,借助国家改革的春风,凭借龙港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手工艺遗产和交通运输优势,礼品、台挂历、印刷包装产品等从一家家的小作坊运向了全国各地,愣是把一个荒凉的渔村做成“中国农民第一城”。
1990年,龙港是温州第一个工业产值超过两亿元的乡镇。2003年,龙港人自己砸掉“中国农民第一城”的牌子,建设产业城,先后获得“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四张国字号的名片。
2019年,经中央特批,龙港由“镇”直接提升为县级“市”,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
精明的龙港人走出了一条卓越的城乡结合的金光大道,现在的龙港每五个人就有一个老板,每两个人就有一个“实体”。
这个秋天,我在它的时光里穿梭,我用探寻的目光寻找它成功的秘诀,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温州精神”。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