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学刻章
刻章

念高一时,班级里有位同学字写得很好,第一次班委会出黑板报,那工整隽美、挺拔有力的粉笔字,大家还以为是老师写的呢!更令人吃惊的是,他居然还会篆刻,这在当时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
这位陈同学是我们班长,读书成绩好,人又长得帅,是班级里的学生领导。他们家大人在电力系统工作,经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电力公司专用的白色大理石边角料,我们就拿这种石头磨平作为刻章印石,跟着班长学篆刻。由于当时学生时代生活比较困难,也没有钱去买专业印石,虽然这白色大理石很硬,但我们很知足,比木头或塑料强多了,就当时而言,简直就是汉白玉,玉芙蓉!
舍不得买刻刀,就花两角钱买一根钢锯条,掰成两半,磨出锋口,用纸包卷后再用线扎紧,自制的刻刀就用土办法解决了。
舍不得买印谱,就在废报纸上、旧书堆里找到名家发表出来的篆刻作品,剪下来,贴在红色硬壳簿上,取名“篆刻角落”,自制的印谱也有了。
当然,印泥必须要花钱买,舍不得也没办法。只有省吃俭用,到平阳书画社买了一盒红色印泥,当时那简直就是宝贝。哦!对了,又省吃俭用买了一套《常用字字帖》,里面有金石书法名家方去疾先生写的标准篆字,可以作为查学印面所需的内容。
每当设计印稿的时候,我都要翻看一遍那本“篆刻角落”,学习名家篆刻作品上的朱白分布、线条刀法、边款处理等适合印面的设计风格,再从平时积累的如“春色满园”“大风起兮云飞扬”等自己喜欢的词语里精选出印文,产生创作的灵感。然后在石头上写出反字,拿出玻璃镜片,对照印稿看效果,映了又映,直到修改满意,四周才回响起“沙沙”的刻石声。
白色大理石非常坚硬,要刻好一方印章有难度。一定要心静如水,聚精会神,全力以赴。有时候一不小心,冲刀过去,崩了一块,就前功尽弃,又得磨平,从零开始。
班长自己喜欢刻章,见到有同好,也很高兴,又专门带了几块好一点的白色大理石送给我,真是感谢!我用自制的钢锯条雕刀刻了好几方印章,有个一厘米见方的朱文小印到现在我还经常使用。还有一方学汉代玉印刻法的“祥云”二字印章,线条流畅,既富有弹性,又充满张力,布局巧妙合理,内容吉祥喜庆,特别精美,是我当时刻的一件比较满意的作品。可惜到了高三时,由于文化课太忙了,也就暂时不刻了。
毕业后参加工作,进入社会开阔了眼界,原来还有这么多高水平的篆刻家,和他们相比简直就是参天大树与无名小草的差距。还有很多精美的印石,颜色多样的高级印泥。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