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我老家的一座名山(3)
芙蓉山情思
在芙蓉山区,解放前很少有人读得起书,偏僻加无知,人们困在大山里过着“白屋贫”的饥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后,党带领人民群众从扫盲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抓教书育人的工作,多措并举抓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抓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我曾就读的宁乡七中就是芙蓉山周边的流沙河、青山桥、田坪、大田方等乡镇最著名的一所高级中学,一代接一代的教职员工抓德育工程,引导学生听党的话,积极传承中华文化,推崇“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手段,打造国防教育特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政治合格、品学兼优、作风优良、体魄强健”的“父母之骄子、校园之精英、国家之栋梁”,40多年来,共有20000多学生在这里学习成长,从这里走向高校、走向社会,奉献着青春力量。
昔日,芙蓉山“巷山遥远”,有的山寨近乎与世隔绝,人们出行难,与外界的联系少,物质与精神都因闭塞而落后而贫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老家人民“要致富先修路”,几十年不间断地国家修、省里修、县里修、镇上修、村上修、组上修、家家户户修,年年修、月月修、日日修,现在山区周边的数千农户,几乎户户通了公路,有的是水泥路,有的如“流沙巷”公路还修成了高标准的柏油路,人们出行不是摩托车就是汽车,从自家屋里到达省城长沙基本是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即可抵达;洛湛铁路途经芙蓉山,在山边还设立了一个叫栗山湾的火车站。
芙蓉山下一处叫粉铺子的地方,住着一刘姓人家,户主刘阿密,50多岁,身体硬朗。妻子阿莲,贤惠能干,山歌唱得美,每天一脸灿烂的笑。三个儿女学习成绩优异,都走出乡村,就业长沙,成家立业,日子甜美。刘师傅生性勤快,是村里的大能人,插田扮禾、修路架桥、砌砖建房、开机挖土等村上各种农活及技术活样样精通且做得细致而又负责,各家各户都喜欢请他做事。他家建起了一栋两层小楼,屋门正对芙蓉山,一股清泉从屋后山上汩汩地绕屋流去,令人赏心悦目,正是:“门对芙蓉后靠山,清泉绕屋合家欢,谷丰菜茂和风里,世外桃源数此间。”其实何止刘家,而今芙蓉山周边的乡亲们都在这种诗画般的环境里幸福地劳作和生活,我和乡亲們一样,为家乡的巨变而感动而兴奋,感激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
刘长卿描绘的芙蓉山已不再是“白屋贫”了,在党的阳光雨露照耀滋润下,芙蓉山的乡亲从茅草房到小楼房,从挑肩磨担到汽车欢鸣,从羊肠小道到宽阔的标准公路,从愁吃愁穿到讲究营养和穿着人时,从荒山秃岭到满目青山,从“靠天吃饭”到碧水悠悠,从穷乡僻壤到旅游胜境,从一穷二白到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家乡巨变了!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