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豫让的价值(18)
豫让亮剑
于是,位于信都城的翟村(今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豫让桥办事处翟村)西南的这座无名的小石板桥,因豫让“怦然心动”藏匿,和豫让一样蜚声天下,名垂千古了。
不远处村子里的鸡叫了,还有狗吠声。
趁天还灰蒙蒙时,豫让悄悄躲在了桥下,静等赵襄子从这里路过。
他倚坐在桥下的一块石头上,在脑海一遍遍构思和绘制着突袭的“斩首”方案。
从桥下左边,可以看见那条从南边过桥的路,因而可以准确知道赵襄子何时过来,判断出何时能走至桥上。这时,要以最快的速度,从桥下跃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桥上,以雷霆万钧之力刺向仇敌。
豫让心潮起伏,不免有点儿激动,摘下佩剑,从剑鞘里抽出这柄长剑,娴熟地挥舞了几下,猛然向外一指,似乎是在心里已经将赵襄子刺中……
接下来,豫让如释重负般深深出了一口长气,将剑收回来,颦起了双眉。
这把青铜剑,长二尺六寸,宽五寸,重五斤半,剑身有中脊,两侧出刃,刃作两度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锋。剑首向外翻卷作圆饼形,内铸若干道细小的同心圆纹;剑柄为圆柱体,并有两道突起的箍。剑鞘由皮革制成,上面雕刻的饰纹,已经磨损得看不清楚了。这是爷爷毕阳临终前留给豫让的。爷爷生前是晋国闻名的侠士,爱剑如命,不但传授豫让剑术,还教他如何做人。据爷爷说,这把剑,是越国著名铸剑大师欧冶子的一名徒弟所铸,几乎接近了他师傅所铸造的传世的“湛卢、钜阙、胜邪、鱼肠、纯钩”五大名剑的水平,可让头发及锋而逝,铁近刃如泥。临终前,爷爷把剑交给豫让,怅然若失道:“剑客的体面,是死在它的利刃之下,可惜我没有做到……”
天渐渐有些放亮了,桥下的阴暗与潮湿正在一丝丝退却,微弱的秋风拂来,水面上荡起一圈儿圈儿涟漪,芦苇穗头摇曳,花蕊飞扬,盛开的一片荷花似是在轻轻微笑,一侧的垂柳像一团团滚动的青烟,鸟儿叽叽喳喳叫唤着。
也许是连日的奔波太累,也许是为这件事几年来没完没了的“蓄谋已久”过于劳心至今终于有了“着落”可以稍微松弛一下了,也许是一夜未睡太困顿了,豫让竟然双手抱着剑打起了盹儿,之后不知不觉睡着了……
待豫让被惊醒时,他已经被一群官兵扑上来抓住,没来得及明白,没做出任何反应,就这样束手就擒了。
上一次行刺,好歹还捅出一刀,可这次,从谋划和实施,费了好几年的工夫,瞬间就宣告再次失败。不,是意外“流产”。
豫让连悲哀都没有时间,连被捉的真相都不明白。
其实,这次豫让的被缚,是赵襄子的本能反应所致。
赵襄子是坐着马车出巡的,沿途有士兵“護路”,但都是隔几十米在路边警戒,所以并没有发现有人会事先暗藏在这座石板桥下边。因此,豫让的战略部署和行刺计划没有丝毫问题,决策完全英明正确。但问题是当赵襄子坐着马车从桥上过时,有一群麻雀“哧哧棱棱”从桥下飞了出来,惊得一匹辕马跳起前蹄嘶鸣起来。马车剧烈颠簸一下,赵襄子就下意识喊叫了一声:“桥下有刺客!”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