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棉花记(2)
棉花的花
别说,摘棉花看似轻巧不费力,可一天下来,也是腰酸背痛、头重脚轻,及至夕阳西下,挎着竹篮往家赶时,双脚就像踩在棉花堆上,深一脚,浅一脚。也因此,“去新疆摘棉花”还成了网友调侃的一个“梗”。
庄稼地里的活儿,一向都是大呼小叫的,只有摘棉花,可以那么安静、那么自我,一边摘,一边听微风伴虫鸣,有那么一丝悠闲的感觉。它不像收小麦,今天收不完,明天小麦就会焦裂在地里粉身碎骨给你好看。棉田本就是庄稼里的“小众”,它慢条斯理地陆续开放,一不小心就过成了小资们梦寐以求的“慢生活”。这样的节奏刚好和我的脾气暗合,所以,棉花总能给我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在众多的庄稼中,仿佛独它是个知音似的。
我和母亲一边面带微笑聊着零碎儿,说些“小确幸”,一边走在银花遍地的棉田里,有条不紊地摘棉花,左一下,右一下,再一下,毛茸茸、软绵绵的棉絮跟着手的动作,就一朵朵地回归到我们的篮子里。棉花的温柔从指尖儿流溢到心尖儿,再从心尖儿上到眉尖儿。多么柔软,多么洁白。此时,天上白云朵朵,仿佛无数朵棉花糖;地上银花绽开,犹如天上的云朵降落人间。我和母亲恍若走在云端。摘棉花这样一种农活儿,莫名自带一种仙气。
顶讨厌的是,棉絮里也会生虫,让人心生忌惮。将灌满药液的喷雾器背在身后,一边走,一边摁压喷雾器,喷嘴里就喷出一片药雾,所到之处,红红白白,死伤无数。
在我的印象里,棉花的一生病虫害不断。在众多的庄稼里,似乎也只有棉花,是不喷农药不行的。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