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比人类还古老的黑(2)
我所理解的黑
白驹过隙,一晃人到中年,黑已经浸润骨髓,情感杂混。好多个夜晚,我从睡梦中惊醒,直挺在床上。黑从窗外涌了进来,漫无边际。楼下的皮鞋声清脆、响亮。青春的容颜,柔软的腰身,开始在我的脑海里飞驰。那些为米粒而奔波的蝼蚁呀!两只鞋,鞋的印迹,像段铁轨,橐橐地把她载向无法预知的未来。曾经年少轻狂,深夜,不经意间,爱在楼下弄些声响,外出,抑或酒醉,趁着黑的黏稠,让青春肆意挥洒。如今,吃过晚饭,我也会出去走走。灯火璀璨的街道,流光溢彩,汽车像甲虫一样缓慢地爬行。走在街面,小心翼翼,穿过一个个红绿灯的岔道口,向东向西。不管夜色多么暧昧,走多远,我都会停下脚步,折过身,沿着原路返回。好几篇文章里,我都描述过这个情景,它镌刻于我的记忆,缱绻,挥之不去。这是我伤悲过的一切,也曾是我热爱过的一切。
是日,女儿告诉我,她们班的四个同学,下学期要分流到新建的小学。她停了停,接着说,她给同学送礼物了。我问,为什么要送呢?她说,从一年级一起念了三年,有的从幼儿园就相识,很不舍。我问,送纪念册了?她说,送了她最喜爱的芭比娃娃。女儿坐在我的自行车后座上,表情是看不见的,但我能体悟到孩子滚烫的心,第一次经历离别的情感。我用力地蹬着车子,沉默好一会儿。她又说,同学们为什么要分开呢?我问,你们没留通信方式?她说,留了,要联系的。女儿没有兄弟姐妹,孤孤单单,常常一个人,自己跟自己玩。我觉得女儿孤单,就带她到城南的市场买了两条金鱼。没过多久,一条鱼儿死了。女儿趴在鱼缸前,看着另一条鱼儿,目光怔怔,喃喃自语,说,小鱼多孤单啊!现在,女儿长大了,不再说那些痴话,可她依旧一个人,形影相吊。时光会慢慢变老,我们的青丝会变成白发,终将烟消云散,不可逆转。女儿要面对这一切,一个人,她的孤独如黑。
父亲母亲住在乡下老家,不愿随我到城市一起生活。他们说,楼房是整齐划一的格格笼子,人们成了圈在里面的鸟雀,无法动弹。我在小城工作、生活,演绎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似乎村庄与我是件遥远的事。我是一个流浪的孩子,如飘蓬,再也回不到村庄。母亲会三天两头打电话过来,询问我们的生活起居和女儿的学习,还给我们捎带蒸馍和菜蔬,叮咛一定要准时去车站拿取。母亲年纪大了,父亲的年纪也大了,家里还有我的奶奶,八十多岁,需要他们赡养。电话里,他们从来报喜不报忧,好像这个世间没有他们解决不了的事。父亲进过几次医院,动了手术,现在需要药物去修补千疮百孔的身体。有次,家里的自来水断了,父亲去村头古井担水,一次路途,需放下扁担歇缓三回。父亲的气力少了,就像小时候,我不小心,扔在草丛边的糖果,无论怎么努力,却也找寻不来。父亲母亲的电话是老年机,无法视频。每次电话,都是母亲一个人在说,但我知道,父亲在听,奶奶也在听。他们侧耳倾听,永远是人间最忠实的观众。电话那端,我听见故乡土地的胎音,每一棵草,每一株树,每一朵花,每一条虫,这些游走在土地上的至亲至爱的圣婴。可我依旧无法探知,他们的表情和日益徒添的沧桑。有时我想,他们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有一天,会不会突然撒手而去?我不知道,电话那端隐藏的秘密,犹如一个巨大的黑洞,无法预测,永远。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