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走进原始森林(9)
箭头松
看于江已走,她只好回头,再拖拉徐海进屋,拼死拼活,将徐海拖抱到了炕上。而后,她背倚炕沿,大口小口,长长短短,喘着气,正准备去接应于江,于江已用左手支撑起胸膛,右手推开了板门(在关东山,为防止雪大顶住门,许多人家的门,都是朝里开的),一股寒风跑到他前头,先行灌满了窝棚。
刘凤见了,慌忙来搀扶于江。于江却说,我自己行,你拎水桶吧。刘凤踌躇片刻,便两手去提桶,左摇右摆,将水桶提到了锅台前。她反身,再去接于江时,于江已爬进窝棚,两手搭上炕沿,正朝炕上攀爬。刘凤先阖上板门,再弯腰去帮于江。于江回头一笑,说我这么大个坨,你帮不上忙,做饭去吧。
刘凤听说做饭,肚里就“咕噜、咕噜”叫,像是有群蛤蟆。她朝于江羞涩一笑,再移步到锅台前,看着泥盆里的粉末,怎么也看不出,盆里盛的是什么粉,像玉米,像高粱,像小米,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是。她就回头问于江,这盆里盛的是啥东西啊,我咋看不出来呢?于江回头笑着说,好东西,五谷杂粮粉,还有马骨头呢,嘎嘎香。于江说过,用双臂撑着炕席,将自己悠到徐海左侧,侧着脸问徐海,告诉我,留守处呢?于主任呢?徐海便锁着眉头,压低声音,将他和刘凤突围的经过讲给了于江。于江听过,呆呆地看着徐海,喃喃地说,这么说,他们……全都死了?徐海说,小鬼子有五百多人,他们只有五十多人,谁能活呢?于江沉默良久,轻轻叹一声,没等徐海发问,也将自己的遭遇,告诉给了徐海。
原来西征队伍出发前,每个指战员只分了五斤杂粮粒。这点儿粮食只够他们维持半个月。半个月后,全师四百多人就断了粮,只能靠杀马炖树皮,坚持走到了杜把头碓营。这天半夜,于江出去查岗,没想到连饿带累,竟然迷失了方向。等到换岗战士找到他时,他的两条腿已经冻僵。王师长等了于江三天。三天之后,王师长看于江很难再站起来,只好率队继续西征。临行前,他留下两个警卫员陪护于江,并嘱咐于江,说他会沿途留下记号,每隔两三百米,选棵红松树,在上面刻个箭头……
徐海听到这里,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他打断于江的话,问于江,警卫员呢,两个警卫员呢?于江说,他们插枪了。徐海一脸惊讶,问,他们当了逃兵,要出卖你怎么办?于江说,这不可能。徐海说,你就那么相信他们?于江苦苦一笑,反问徐海,他们要是告密,我还能老实待在这圪±达吗?
徐海只好点点头。沉默了一会儿,他又问于江,因为什么,他们插枪?于江说,还能因为什么?饿的呗,不下山,就得饿死。徐海愣愣,又问,那,你就一点儿线索也没看出来?于江淡淡一笑,风平浪静地说,看出来又能咋?他们临下山前,先给我扒了两捆树皮,然后花费半宿工夫,把剩下的杂粮和马骨头,都砸成粉末留给了我。徐海却风云满脸,疑惑着目光说,听副师长的意思,你好像对他们叛逃,并不生气?于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他们人还在,不投降,总比白白饿死强。徐海怔怔,又说,那你呢?他们把你扔下,就应该吗?于江阴暗着面孔说,你看我的样子,还有活路吗?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