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爱惜麦子的母亲
麦田里的母亲

母亲爱惜麦子,如同爱惜自己的孩子。只要往麦田里一站,母亲就是一株沉甸甸弯腰的麦子,乐呵呵地唱起自己心中的麦谣:“三月麦子青,四月麦子黄,麦子黄,做麦馍,边吃边干活儿……”
割麦的时候,母亲总是带着一块塑料薄膜和一根背麦用的绳子,先在宽平的麦埂上摆好绳子,铺好薄膜,才开始割麦。母亲不喜欢用“煮豆燃豆萁”的割麦方式,她喜欢用稻草来捆扎麦把,让麦穗左右相对地聚在塑料薄膜中间,让麦根整整齐齐地露在塑料薄膜的外头,割够背一趟的,母亲就小心地卷起塑料薄膜,将麦穗裹藏在里面,像背儿孙哄睡一般,背起麦子小步小步地往家里走。遇到槽路或两边有树枝刮刷的地方,母亲就别过身子,让麦子舒舒服服地顺着路走,自己却像一只螃蟹,横着身子,艰难移步;下坡过坎,母亲先掉转身子,让麦子跟着屁股走在前头,脚不跟鞋地在坡坡坎坎上小步倒挪着,即使跌倒,也是母亲在下,麦子在上;即使沤水,也是沤着母亲,不沤麦子;即使跌伤,也是伤着母亲,不伤麦子。母亲尽量不去碰落一粒麦子,尽量不让麦子从塑料薄膜里醒来、溜走。可麦子就像顽皮的儿孙,总是趁母亲倦怠的时候从她漏风的巴掌间跑出去,从她挥舞的连枷上飞了出去,从她的撮箕缝隙里钻了出去,从她缝补袋洞的针脚挤了出去。一出去,就像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孙,急匆匆地跑到地上去,和泥土为伍,混成一色,让母亲难觅其踪,难究其还。雨后放晴,跑丢了的麦子就会从麦茬儿地里,从路边的泥沙堆中,从麦场边潮湿的麦秆堆上兴高采烈地长出来,绿成一片片,青成一线线,碧成一路路,让母亲不得不当着麦子的面叹气认输:“唉,你们这些淘气的麦子麦孙啊,够做一块馍给我儿背着去上学了!”
母亲珍爱麦子,可也疼爱自己的读书娃子。
庄稼转家,有的年份,麦子黄熟时节恰恰是家里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读书娃常常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躲在山坳避风的地方烧一堆火,将饱浆的麦穗取来,火里一刨,搓出滚烫的麦粒放在嘴里嚼。饥饿年代,麦香麦甜的味道是谁也挡不住的,虽然把嘴角揩得干干净净才敢回家,可还是让母亲嗅出来了。母亲不动声色地关起门来,悄悄拿起门背后放着的小金竹竿,在我身后扬竿训诫:“你们这些小贼,麦子还不成熟就给糟蹋了,叫我以后拿什么给你去上学?”小小竹竿在我身后怒吼着,反复丈量着我的身子,一竿一竿地横在我的屁股上,可从母亲一下一下闭眼中,我能感受到母亲的痛,全在心上。
能够背着麦馍去上学,是我童年时代夜夜做的香梦。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