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好的老师
师长
	
读陈平原《与学者结缘》一文,突然想到自己与陈平原先生的相识。
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缘,我读了陈平原的《书生意气》。这是我第一次读陈先生的书,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住了。从此以后,我狂热地喜欢上了陈平原的文章,成了陈平原的忠实粉丝,凡是陈平原的书和文章,我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到必欲读之而后快,收藏了陈先生出版的所有书籍,就连陈先生早年出的《大书小书》《书里书外》,也千淘万漉,最终寻到。每每抚摸先生那一卷卷书籍,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读起来更是如沐春风,如食甘饴,快哉快哉。
2005年,我试着给陈平原先生去了一封信,当时陈平原先生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是国内外著名的文化学者,每天收到的信犹如雪片似的,我不敢奢望他会回信,但陈先生很快就亲自打过来电话,嘱我去北京时见上一面。当我怀着既激动又不安的心情到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中文系,见到陈平原主任时,没想到,他朴素得就像我高中时的老师,一点儿架子都没有。陈先生热情地接待我,耐心地和我交谈,询问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还向我了解豫东的风土人情,最后又送我签名的书籍,并和我合影留念,极尽礼数。
2015年,我在北京学习期间,想请陈先生吃顿饭,先生慨然应允,但执意不让我买单,他说我到了北京,应该由他做东。走的时候,那么大的教授也不让送,竟自己一个人坐地铁回去。看着先生挤地铁远去的背影,我肃然起敬,我不仅从他的文章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和道理,更从和他短暂的接触中感受到他人格的魅力。陈平原曾谦虚地说自己是个读书人,从1977年恢復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高考作文上了《人民日报》,到负笈北上成为北大中文系第一批研究生、博士生,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冒出这样的念头,如果这时候我的这位同学能够出现,就像26年前那个秋天的黄昏一样,在这里有一个意外的相逢,该多好!已经过去了26年,我们从18岁到了44岁,青春早已不再。鲁迅还在,只是雕像,青春不老,看尽往来人。
离开鲁迅墓,来到广场前一排广玉兰树下,已经不知道哪一棵是26年前的那棵广玉兰了。那些广玉兰树长得都很相似,如人群簇拥而立,让回忆一下扑面而来,又似是而非,遥远而朦胧,不那么真实似的。
忽然,我指着一棵广玉兰上的一枝垂挂下来的叶子,对这位年轻的朋友说:你能够着它吗?他一跃而起,轻松地够着了枝叶,顺手还摘下一片叶子,递给我。不知为什么一时兴起,竟然不甘示弱一般,我也跟着朝树上使劲儿蹦了一下。但是,我没有够着枝叶,眼前只是一片绿荫蒙蒙,天光闪闪。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