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好的老师(2)
师长
日子过得飞快,到今年转眼29年又过去了,虽然到过上海多次,却再也没有去过虹口公园看鲁迅墓。很多原来以为能如花岗岩一样坚固持久的感情与心情,经不住时间的磨洗,日渐稀释而风化。
偶然间,读到俄罗斯诗人阿赫玛托娃一首题为《我很少把你想起》的诗。她在开头的一段写道:“我很少把你想起,也不迷恋你的命运,可那微不足道的相逢,刻在心中抹不掉的印记。”
我忽然想起了1966年秋天的那次相逢,过去了漫长的55年,但也真的是“刻在心中抹不掉的印记”。
阿赫玛托娃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写道:“我对未来施展秘密的魔法,倘若黄昏天色蔚蓝,我预感到第二次相逢,预见那逃不开的重逢。”阿赫玛托娃这首诗是1913年写的,和我1966年的相逢,毫不相干,我却顽固地想起了那年鲁迅墓前的相逢,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相逢,也说明虽然已经过去了55年,我并没有忘记这位中学同学。其实,也是没有忘记我自己的青春。我对未来没有任何魔法可施,也没有什么诗人魔咒般的预感,但是,我一样渴望第二次的相逢,即便很少把你想起。相逢1966年那位中学同学,也相逢1992年那位年轻的朋友。
期待相逢时黄昏天色蔚蓝。
原载《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1月22日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一路走来,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形势如何变化,陈平原都执着地坚守读书、写作、教书育人,不恋官场(主动从中文系主任位上退下来,专心做学问)、不图名利(从不宣传炒作)、默默无闻地一心做学问。几十年下来,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在文学、教育学、城市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成为中国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当代学风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陈平原师从王遥先生,而王遥先生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朱自清先生。他们一代代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可谓是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他们的家国情怀、淡泊名利、严谨认真,还有身上那种独特的风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遇见陈平原这样一位大学者、大文人是我的荣幸,同时,我还有幸结识了一位充满着阳刚之气的威武雄壮的军人,一位武将。
我在川汇区工作期间,家住川汇区的市纪委原常委王国启老兄告诉我,他当兵时的团政委和我同名同姓。后来在他的牵线下,我们两个郭志刚认识了。
第一次见郭志刚政委是在“表里河山”之称的山西太原。他当时任山西省军区政委,是位将军。将军高大魁梧,笑声爽朗,热情豪放,浑身洋溢着英武之气。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他给我讲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一年三百六十天,都是横戈马上行”等爱国将领的故事;给我讲他们38军的故事(他们部队的前身是38军)。38军是一支战功卓著、英雄辈出的部队,素有“万岁军”“钢铁部队”的美誉,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悲壮的松骨峰战斗就是他们38军打的,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描写当时松骨峰战斗的壮烈情景。在和郭志刚将军及他的战友接触中,我经常想到一个词“热血军人”。他们经常说只要习主席一声令下,我们就义无反顾地奔赴保家卫国的第一线,为党和国家抛洒热血。尤其是他们唱的革命歌曲极具感染力,每次听后,我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现在,郭志刚将军已经退休,但他写的诗很能代表他们这一代军人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