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小说节选:聚宝的扁担

2022-09-10 23:03:41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秋风里的扁担,一岁时,聚宝坐在扁担一头的箩筐里,另一头是他爹赖以生存的剃头家当。他爹挑起挑担的那一刻,就把一个家彻底挑离了饱受欺辱的家乡,从此在几百里外的我们这个小

秋风里的扁担

 

一岁时,聚宝坐在扁担一头的箩筐里,另一头是他爹赖以生存的剃头家当。他爹挑起挑担的那一刻,就把一个家彻底挑离了饱受欺辱的家乡,从此在几百里外的我们这个小城安了家。

聚宝爹剃头的手艺不孬,人也温和,挑担在哪里放下,哪里就有等待剃头刮须的顾客。牙牙学语的聚宝每每看到头发油垢、满脸胡茬儿的老头汉子,口齿不清的他学着他爹的模样命令来客:“刮!刮!”惹得一众哄笑:“让你爹也刮下你的小鸡娃,哈哈……”

日落月升,树绿草黄。16岁的聚宝在父亲殷切的期盼中,接过了那条养家糊口的挑担,开始了剃头匠的生涯。

他极其享受这门手艺。炉火的大小、水温的高低、热毛巾下胡茬儿多久变得柔软、须刀在发亮的箅刀布上响亮摔几声就会锋利,他都了然于心。当右手里锃亮的须刀锄草般横斜在被他左手抻紧的顾客下巴上时,茂密杂乱的胡须连同白色的肥皂沫卷向刀被,每刮四五下,聚宝娴熟地抿在翘起的左手食指背部,集的泡沫多了,一摔左手,地上便开出几团小云朵。“嚓、嚓”的响声会让聚宝兴奋出一脸满足的笑容,享受其中的顾客常常会进入沉睡,打起鼾声。

理完发,剃完胡须,聚宝取出工具箱里的粉扑蘸上白粉扑在顾客的脸上和头上,再用干毛巾轻轻扫几下,残留的发茬儿掺杂在光滑的粉里被一并清除。聚宝爽快地拍一下顾客的肩膀,麻利地解下脖子下米黄色柞绸围布:好嘞!一觉好梦后,顾客摸着清爽滑溜的下巴和头顶直呼:得劲!得劲!

聚宝刮胎毛的技艺甚至胜于他的父亲,出生不久的月娃头皮和毛发都很软,一不小心就会划伤,左右手的配合和须刀的速度都要求精准,聚宝从未失手。刮下的胎毛小心翼翼地包好交给家长。精湛的手艺,时不时能得到大嫂用红纸包裹的大喜包。

聚宝20岁那年开春,媒婆上门提亲,16岁的女子虽家境贫了些,容貌却是一等的标致,聚宝也一百个如意,只待女子再大些择个吉日迎娶过门。

70年代末,国营理发店人流如织,人们更喜欢专业理发师的造型。聚宝的顾客虽不如以前多,但还能饱腹养家。到了80年代初,精明的温州人在全国铺天盖地开起了无数的发廊,吹染剪烫,人们的发型空前多变又时尚。这个小小的县城也林立好多家前卫的发廊。原本顾客渐稀、生意冷清的聚宝,脸上愁云不散,极少放晴。那套谋生的家什也日益显得另类怪异。也是在那年,聚宝的头莫名地生疮、流脓,一片一片的头发连根削去,像一个被胡乱削皮的大土豆,就这样成了癞痢头。

剃头匠癞头,哪还有顾客敢上门。依然挑着挑担的聚宝眼巴巴地望着穿梭于街市的人们,炉火上斑驳的瓷盆一如往常冒着热气,三角柜小抽屉里摆放整齐的推子、剪子、刮刀、粉扑静静地躺着,一天天未曾动过,被两代人的肩膀早已磨光的扁担像个垂暮的老人,静静地靠在墙角无望地等待一天又一天。每当黄昏,聚宝担着挑担踽踽行走在熟悉的街道,望着发廊里穿着时髦的人们,他的目光里是无尽的困惑和无奈。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