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哥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
贵哥

春节开始,我感觉73岁的贵哥又忙碌起来了。
首先是,我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收到他祝福健康和平安的微信图片,然后是每天晚上都会收到他发过来的小视频——有他给街坊派送防控新冠病毒的宣传资料的,有他在书写“南山战疫歌”“抗疫起始终南山”“众志成城保平安”的,有坐诊给患者把脉诊病的,还有舞剑、练拳锻炼身体的……反正是每天不断。我忍不住给贵哥打电话:贵哥,你现在究竟是闲了还是开始更忙了?你的幼儿园不开了吗?怎么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玩微信啊?天天有这么多活动,这一把年纪了也不觉得累吗?他呵呵一笑:兄弟,疫情期间幼儿园还未开学呢,反正闲着,我要履行一下我这个廉城医学分会会长和邻居理事会理事长的职责,配合全国上下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的宣传和救治行动啊!现在全国疫情形势那么严峻,大家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总得做一点儿什么来报答社会吧!
贵哥真是个有心人!这让我想起认识贵哥、与贵哥一路成为好兄弟的过程。
因父亲工作多次调动,我从小随父亲在外地生活和读书,大学毕业才随退休后的父亲回到原籍广东省廉江县,在一所中学任教。因曾在武术团当过总教练,并在四所高等院校任“大学生武术联合会”总顾问,还在某部队担任过武术教练,在武术界有“辣手书生”这个称号,不少人都知道我嗜武。江湖中历来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所以,我刚回到这个小县城,就有不少习武者来向我“请教”,这些人都向我提起一个在廉城南街开武馆教功夫、摆凉茶、做裁缝的“曲腰仔”,说他吹拉弹唱、文武医裁样样在行,徒弟众多,功夫犀利(粤语,武功了得之意)。我本是武林中人,一聽到有武艺高强的人就特别兴奋,总想找个机会去会会这个“曲腰仔”,跟他切磋切磋武艺。
我第一次见到老廉城人说的这个“曲腰仔”时非常惊诧,没想到他是一位腰弯背驼,仅有1.4米高的重度残疾人!“曲腰”广东话是驼背的意思,“曲腰仔”这个外号是别人对他的谑称,是对残疾人士的一种嘲笑,这是我见到他之后才明白的。这位重度残疾人的大名叫刘国贵,他1岁时摔伤了脊椎,在病榻上度过了漫长煎熬的五年,但最终腰杆没能挺直起来,落下终身残疾,最终成了驼背,身高仅有1.4米。小时候的灾难,世人的嘲笑,造成了刘国贵青少年时期生活上的波折、磨难和艰辛,身材矮小的他,在成长的路上承受的艰辛远比常人要多了很多倍!但就算如此,他却从未自怨自艾过。他身残志不残,少年时开始习武、学医、学箫、学笛、学琴、学二胡、学打鼓、学美术、学作曲、学裁缝等,长大后学有所成,名声越来越大,开了武术馆、医馆、裁缝铺和凉水铺,当时不少的廉城青少年都慕名到他的武术馆拜师学艺,他收了不少音乐、武术方面的徒弟。过多的磨难,铸造了刘国贵不向困难屈服、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