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拣苦槠的故事

2022-09-11 19:31:10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苦槠豆腐,老家山里,有一种树,叫苦槠。 从树上第一颗苦槠成熟,到全部掉完的大半个月时间里,我们几乎每个晴天都会约上三五个小伙伴,拎只小竹篮或者旧布袋,一起边玩边

苦槠豆腐

老家山里,有一种树,叫苦槠。

从树上第一颗苦槠成熟,到全部掉完的大半个月时间里,我们几乎每个晴天都会约上三五个小伙伴,拎只小竹篮或者旧布袋,一起边玩边拣苦槠。记得有几棵在村路菜地边,我们就聚在树底下,蹲的蹲,跪的跪,一粒一粒,一遍一遍,非常仔细地搜罗那些躲在落叶下、草丛中、泥地里的小果实。这样今天一捧明天一兜,要拣很多天,才能攒足半缸一钵,奶奶看看差不多够做一扎豆腐了,就摊开晒谷垫晒苦槠,直晒到硬壳自动裂开。我们则翻转没油漆过的小方木凳,一只脚踩在凳背面,双手则使劲儿撑住凳脚,弯着腰反复摩擦苦槠,帮忙来脱壳取果肉。因为用力不匀,把握不好平衡,或者不小心,被圆溜溜的苦槠滑倒,摔得四脚朝天也是常事。接下去,奶奶开始浸泡、磨粉、过滤、加热、凝固、切割、浸漂……这些工序要比做黄豆豆腐复杂多了。在如此烦琐的流程之后,奶奶终于做好苦槠豆腐了。也许因为是原生态、纯手工的,也许因为是苦槠的基因,苦槠豆腐有天然的香气,也有略微的涩味。颜色是棕色,柔韧有弹性,不管是红烧翻炒,还是炖煮着吃,味道都是极品,那叫一个真香。

那时物资匮乏,苦槠豆腐能填补我们的胃、改善我们的伙食,是农家很重要的食材之一。乃至现在,有时候还会梦见在苦槠树下拣苦槠籽的情境。

除了苦槠豆腐外,村里有巧手能干的婆婆,还可以把苦槠淀粉深加工,做成苦槠粉丝、苦槠粉皮,晒干了长久保存,想吃随时都能泡涨发了做成美食。到夏天还能做成苦槠糕的,据说也是防暑降温的山中佳品。大热天的,来一碗冰镇的苦槠粉皮,那种享受,只能自己回味。听长辈说,苦槠粉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上好的天然痱子粉,小孩子长痱子或湿疹什么的,搽点儿苦槠粉,就有非常好的效果。

我特意上网查证了一番,“苦槠粉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豐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

清代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濬,在他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也有记载:“余过章贡间,闻舆人之诵曰:苦槠豆腐,配盐幽菽。皆俗所嗜尚者。得其腐而烹之,至舌而涩,至咽而餍,津津焉有味回于齿颊。”这段文字比较难理解,查了资料,发现他写吃苦槠豆腐的感受,和我们现在的感受大致一样,也是一个爽。

有人说,苦槠,是一种乡愁树,也是一种历史树。如果你有拣苦槠的故事,有吃过原生态的苦槠豆腐的经历,可别说,一不小心就暴露了你的年龄。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