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我的时髦叔叔
赶时髦的叔叔

农历六月十三日是叔叔的生日,我们回家给他祝寿。虽然他的儿女都远在外地,未能回来,但亲戚朋友以及相好的村邻凑上,还是有热热闹闹的几大桌。
叔叔是个爱热闹讲面子的人,听说,光是为了备菜,他提前两天就做起了准备。酒席上菜肴丰盛,色泽丰富,口感舒适,色香味俱全,与大饭店的酒席相比,也毫不逊色。酒酣耳热之际,家族微信群里“叮咚”一声,紧接着一句奶声奶气的“红包来了”,掏出手机一看,原来是远在浙江的堂弟发红包了,感谢大家陪他父亲过生日。有红包自然要抢,抢了肯定又要发,一时间家族群里红包满天飞。那些90后、00后的堂弟堂妹们都通过微信给叔叔发来生日祝福,祝福声接二连三,五十多个人的家族群变得热闹非凡。满面红光的叔叔一边忙着招呼客人喝酒吃菜,一边抢红包,一边声声回应,忙得不亦乐乎。又一杯酒下肚,叔叔干脆走向客厅中央,手拿话筒向赴宴的亲朋好友致谢,同时即兴送大家一首《走进新时代》,歌声高亢,把整个宴会推向了高潮。
我不禁感叹:哟,这个“小老头”真时髦,用一首歌表达了他的心声。说他是“小老头”,可是一点儿没错。奶奶的三个孩子中,姑姑和父亲都随奶奶,身材高大,唯独叔叔又瘦又小。
我猜想,叔叔个子小应该是因为小时候营养不良。他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大闹饥荒,叔叔自然是没有奶水可吃。他出生第三天,饿得奄奄一息,爷爷奶奶都以为他快要死了,用旧衣服包了包,放在一个破旧的簸箕里,置于路边等着断气,气若游丝的叔叔已经不会哭闹,只有那双没有完全闭上的眼睛说明他尚有一口气在。叔叔的命是几口鱼汤救回来的。确切地说,同村的一位爷爷打鱼回来,见到即将断气的叔叔,心有不忍,从渔网里抖搂出几条小鱼,煮了一碗汤,一口一口喂下去。一碗鱼汤,让濒死的他神奇般复活。
又瘦又小的叔叔在爷爷奶奶的帮衬下砌瓦房,娶媳妇,生养孩子,日子过得顺风顺水。不知是哪一年,他告别了瓦房,重新建起了外观大气,内部宽敞,简单舒适的两层小洋楼。建新房所需的资金,都是叔叔给人做工匠积攒来的。他个头小,耕田、耙地、挑重担自然比不上他人。但他头脑灵活,善于钻研,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砌墙装修一系列的活计,这些都不需要大力气,要的是巧劲儿加耐心。没多久,他的技术得到了乡里人的认可,找他做工的人络绎不绝,排起了长队。
也是在那几年,村里的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经常听父亲说起村里谁谁又建了新房,父亲回去吃新房进火酒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说不上是谁带动谁,反正在那几年,村里人各显神通,跑运输,开豆腐坊,开米粉店,卖成衣……日子红红火火,大部分都走上了致富之路。叔叔更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建了新房,开始懂得享受生活了。他在村里第一个废除茅厕,建了可冲水厕所。从那以后,儿子回老家时就不再嘟囔厕所的问题了。在此之前,儿子从没进过低矮的茅厕,都是在偏僻的路边或者树丛里就地解决。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的茅厕,不单是儿子嫌弃,我也惊恐万分,每次如厕都小心翼翼,生怕稍有不慎掉进粪池里。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