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餐桌前的空位
慈母的呼唤

在老家山东沂蒙山一带,每逢家人年夜里团聚时,都要为身在外地的孩子留出一个座位,再放上一套餐具,当煮好的饺子端上桌时,先将第一碗饺子放在空位前的餐桌上。
我1983年冬季入伍,到娘1996年去世的12个年夜里,这种场面每年都要在我家不大的院子里呈现。无论年夜里寒风多紧,积雪多厚,多么寒冷,娘都雷打不动地站在院子里,面朝南方虔诚地呼唤着:“儿啊,回家过年喽!儿啊,回家过年——”声声呼唤里满含祈愿和爱怜,思念之情油然而现。兄弟们过后来信说,娘呼唤过我后回到屋子里,都要沉默上好一阵子。
娘10岁那年,跟着姥爷姥姥闯关东,因水土不服,加之生活拮据,不久,姥爷姥姥便患伤寒病相继病逝,娘不满12岁就成了孤儿,后被娘的叔叔、姑姑抚养成
人。娘在1973年春,患过一场大病后,就离不开药了,整日病恹恹的。因此,身体羸弱的娘,从不希望孩子们远离她。就连我入伍前体检,也是瞒着娘去做的,直到接兵干部要进村家访了,我才向娘道出实情。娘起初显得很惊讶,有些不舍地一遍遍问我:“不去不行吗?你这一走,不知咱娘儿俩还能不能见上面呐?”我懂得娘的心思,便一再安慰她老人家:“娘,您就让我去吧,等三年服役期满,我就回家来,往后哪儿都不去了!”
知子莫若母,娘了解我,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再看我迫切想当兵的心情,知道拦也拦不住,娘自始至终没说半个不字,等到送走接兵干部后,娘才躲进屋里流泪。
可等到我入伍将要离家时,娘却表现得异常平静,把我叫到跟前叮嘱道:“儿啊,在外照顾好自己,一定要争口气,咱当兵就要当个好兵!”那一刻,我眼中的泪水却怎么也忍不住了。
我离家时,村里还没有电话,我与家中的联系全靠书信,每逢邮递员来村里,娘便眼巴巴地盼着见到我的来信,不知有多少回,望着邮递员远去的背影,都是满带失望,怅然而归。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里,娘披衣坐在床头,透过窗户痴痴地朝着南天遥望。不识字的娘弄不清我入伍地离家有多远,只知道我当兵在南方。一个偶然的机会,娘听本家我一个当过兵的叔叔说,当兵满两年就可批准探家,娘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了。可因部队任务紧,探家的事一次次拖延下来,直到服役期满,我才有了第一次探家的机会。
那年春节前,我写信说要回家过年,娘高兴得彻夜不眠,戴着老花镜为我缝制了一套新被褥,早早地蒸好了年糕和馒头,可到年跟前了,部队突然接到临时任务,探家报告停批,我又无法及时告诉家人,可怜的娘站在街边,固执地朝着村头翘首张望。一连几天,娘出来进去,进去出来,直到年三十晚上的鞭炮声响起,娘才一步三回头地朝家走去。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