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父亲的手艺
老滋味
父亲挂面的手艺,是出了名的。
我们地方上,谁家娶媳妇、嫁姑娘、盖房子,只要是家里客人多、办宴席、讲排场的事,总是用挂面做圆子。只要到我家和父亲说一声,不论寒冬酷暑,还是家里事情多忙,父亲总是乐呵呵地一口应承人家:“这点儿小事算什么?你家什么时候需要,说一声,把面粉送来就行了。”
晚年,本该颐养天年的父亲却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照样为大家挂面。
天太热,人容易流汗。为尽量减少流汗,和面前一两个小时,父亲就一点儿水都不喝了。和面,揉面,盘条,上面,父亲用一条长长的毛巾披在身上,避免汗水滴到面里。每过一段时间,父亲就要停下手中的活儿,走到外面,把身上披的毛巾取下来,两手一拧,汗水“哗啦,哗啦”,地面立即湿了一大片。父亲随即用清水把毛巾搓搓,拧干,重新披到身上,继续干活儿。
每次挂面,从头天傍晚到次日中午连轴转,仅仅夜里休息三四个小时,什么人能撑得住?何况一个耄耋老人!
冬天,村上家家户户吃的挂面几乎父亲全包了。不论亲疏,大家小户,不要一分钱的报酬。这么冷的天气,不要说干活儿,年轻人睡在被子里还瑟瑟发抖,何况两只手还一刻不离冰凉的挂面。
晚饭前和面,父亲要把40多斤麦面放进一个陶制的盆里,把适当的水和盐搅匀,倒进盆里,抓揉成亮晶晶、鼓囊囊、拍打不沾手的面团后,在面盆上盖上棉被,让面团发酵。单单这道工序,就需要两个多小时!
晚饭后,父亲要把偌大的面团倒在案板上继续拍打搓揉,直到面团有筋道时,再拍打成片,铺满整个案板,切割成粗细均匀的条状后,再把面条逐一搓揉细一点儿,拼接成一根很长的面条,盘绕在先前和面的陶制盆里。因面条来劲慢,不够柔性,一次不行,要把盘绕在面盆里的面条再次倾倒案板上,扯出头来,反复搓揉,一点儿一点儿地缠绕到面盆里。有时,天气太冷,或面粉质量不好,感觉面条不够筋道和柔软时,还需再把盘绕在面盆里的面条第三次倾倒案板上搓揉,缠绕到面盆里。完毕,用棉被盖住盆口,并用绳索扎紧,以防跑气,让面条静待时间长一点儿,以便筋道十足。
凌晨两点,父亲就起床了。迟了,天亮前面条没能全部绕到竹筷上,不能赶在气温较高的中午时分全部挂到面架上晒干,那可能要等到第二天才能晾干。父亲把盆里的面条再次搓揉得更细点儿,一圈儿一圈儿缠绕到两根长长的竹筷上,放进专门砌成的土炕上,在炕沿上覆上油纸,再盖上棉被,让面条充分来劲儿。盆里的面条全部绕到竹筷上,放进土炕上后,父亲再按先后顺序,揭开棉被和油纸,把缠绕面条的竹筷拿出来,固定一根竹筷的两头,两手捏着另一根竹筷的两头,适当用力拽一拽,便于面条拉长,为不影响面条上面架子,遇到天气不好,要全部拽两次。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