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四十多年前的往事
逝去的岁月
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由此也迎来了文艺界的活跃期(当然,真正的“解放思想”,是要到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后的事了)。我在一些报刊上,看到一些作品发表,于是就有了创作的冲动,也想写小说。
小说是细节的艺术。通过细节刻画人物的言行,由此塑造人物性格。故事也就围绕有个性的人物命运而展开。当然,小说又是虚构的艺术。但是,再虚构也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社会(包括历史、现实、未来)。换言之,你再虚构也不能离谱,这个谱就是由生活编织而成的社会,让读者读来觉得靠谱、可信,小说才会具有艺术生命力。
1976年,我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回到新疆,被分配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宣传部。过去我插过队,也在公社工作过,对基层生活还是熟悉的,现在有了更开阔的平台。不到半年,我又到当时的伊犁地区几个县市随组考察调研走了一遍,紧接着,到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作为“普及大寨县”工作团秘书、翻译驻了一年。期间,住过牧场牧村,也因会议、考察走遍了阿勒泰地区的几个县市,真正从另一个截面和层面接触生活,接触各种人物,有了新的生活积累。
当时,举国上下在揭批声讨“四人帮”,同时也在抨击“风派”人物。这是一个政治大气候,也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没有一个作家可以脱离政治大气候,脱离历史。那些言不由衷的“脱离者”,其实是身着“皇帝的新衣”走过场,欺人的同时也在自欺。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情的创作规律和历史会戳穿他的谎言,让他真正裸身行走于人们的视野中,无遮无拦。
时代的转折真是一面镜子。当时就有一些人根据风向瞬间转身开始变得三年早知道,永远正确。我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基层领导,曾经打听到一位上级领导喜欢猎狗,便从一个老猎人手上夺人所爱,把他心爱的猎狗拿去送给了那位上级领导。没想到在揭批“四人帮”过程中,他主动揭发那个上级领导养猎狗,又站在了正确立场。
现在重读这篇小说,努尔曼老汉这个人物,带着当年的风骨立在我面前。当初,我写他时,说他是六十高龄,以为那是很大的年龄。而今,我自己已经六十有六了。真是逝去的是岁月,活着的是人。努尔曼老汉和他的猎狗巴力斯定格在字里行间,定格在那个时代。那位当年的风派人物劉书记等,今天依然健在,只不过他们的名分已经变了,转换为现在的“两面人”(这是专属名词,是指那些掌握了一定权力的人),专事高级黑低级红的勾当。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