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散文:树荫依旧笼罩着土台上的人们(2)
我家门前
人们再不用担心下雨天了。该进城进城,该赶集赶集。雨水顺着水泥路面流走了,踩上去,不会甩起泥点子,不会粘两脚泥,也不会脚下一打滑,跌倒在路上滚一身泥。
后来,路面变得干净,人们依然秉承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好习惯。扫了院落,还会把门口也打扫一遍,有时洒点水,清清爽爽。
经过我家门前的,最先是三轮车,后来是摩托车,现在变成了小轿车。人们蹲在我家门前的土台上,掰着指头算,从东头到西头,从上庄到下庄。海明家一辆大众,永恒家一辆面蛋蛋,大瓜家一辆五菱宏光,翠 球家好像也有一辆,石头还有一辆出租车……一圈算下来,八九十户人家的村里,竟然有二三十辆车,不少了。这车大多都在城里,周末有时会回来一趟。上山,进村,都是平坦的水泥路,一路顺风,大多能开到家门口。
车过我家门前,开车的人会停一下,把头从玻璃窗伸出来,跟蹲在土台上的老人们打招呼。这是祖辈留下的礼仪,所有人都遵守。
回来了?
回来了!
您身体好着没?
好着哩,屋里喝水去。
不去了,热得很。
那赶緊回吧,***给你包的扁食都煮烂了。
一句玩笑,众人哗啦而笑。
车开走了,人们顺着话题,七七八八又扯一阵子。阳光在洋槐树荫里飘荡,有一些细碎的,飘到人们脸上。那深刻的皱纹,落满黄土的皱纹,能种出五谷杂粮的皱纹,此刻,泛起了光泽。
再后来,两三年前的事。村里要安路灯。太阳能电板,半个炕桌大小,顶在杆子上头,路灯弯着脑袋,到了晚上,天抹黑,齐刷刷便把眼睛睁开。我家门口也有一盏。炽白的灯光,一半落在路上,一半落进院子,亮晃晃的,像池塘里的水。
几百年了,村子里都用月光照明,在昏黄的光线里,过河一般,深一脚,浅一脚,歪歪斜斜,走过一辈又一辈。没有月光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人们只能凭感觉,一步步走向更深的夜里。到我小时候,条件好些了,用起了充电式的手电筒。四四方方的身子,红塑料壳,小碗口般的灯头,屁股后面挂着电池。关键是可以充电,充电就省事多了,把拳头大的充电器别进插座,一晚上,就充满了。提着手电走夜路,是骄傲的。浓烈的光,那么亮堂。
现在更好了。现在不需要手电筒了。白天,电池板吸足太阳能,晚上,自动亮起来。黎明时分,自动又灭了。清洁、环保、智能。父辈们一定没想到有一天,曾经稀罕的灯光,会在村里家常便饭般亮起来。
我曾在某个夜晚,踏着山鸟的鸣叫,在村庄的对面,看到几十盏路灯把村庄罩着,毛茸茸的,像一块白毛毯。那光亮,让村庄变得温暖,变得慈祥。它不再是大山的一部分,它就是它自己,一个养活着八九十户人家的村庄,它有名有姓,有出处,也有前程。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