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二十四节气之美
二十四节气中的母爱

立春
乡村的月夜很美,美得清静又朦胧。清静时像是一幅木刻的画,线条简练而宁静;朦胧时像是一幅中国画,水墨交融问迷茫又悠远。清静与朦胧只是一种意象,内在却是蕴含着静谧与和谐。这种清静,是清清的静,静静的清。
我们家的四合院就坐落在这片平坦开阔的原野水乡里,坐东朝西,屋后是一片百草园。院子左边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悠悠的河水缓缓地流向东海。四合院前是石板路。过石板路,左边是一座娘娘宫,再走个五十来步是一座东岳庙。
四合院的右边是一座十来米高的土坟墩。土坟墩朝右走二十来步是一座五瘟殿。祖父是讲究风水的,可为什么选择院落介于寺庙与坟墩之间呢?祖父认为,屋前的这条石板路,是永嘉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将来道路两旁要是建成民居,那么此地就会成为经营商业的要地。为此他还请教过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隔路如隔山,尽管对面是寺庙和坟墩,但隔了马路,就无碍于风水了。
听别的老人说,在我还没出生时,我的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祖父,因病突然不辞而别,还有我的两个哥哥也跟着他一起走了。当时,乡里就传出了很多闲话,但是,这一切并未妨碍我们家族的发展,一直人丁兴旺,家运亨通。
这座有五问楼房的四合院,由我的父辈兄弟四房人家分住。父亲是老大,祖母去世后,母亲仿佛成为这座大宅门的女主人。每天早晚的门台门,总是由母亲开和关。门台门高大笨重,身材娇小的母亲,每次都要艰难地抱着大门闩,插上上门闩,按下下门穴,然后再挂上铁钩。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过。
夜色朦胧,月上梢头,母亲点燃三炷清香,站在小凳子上踮着脚,将三炷清香正正中中地插到挂在屋檐下大灯笼外的小孔里。无论朦胧的夜晚,或是星疏月夜,灯笼外的三炷香火永远点点闪烁。
有时候,母亲会在灯笼里面插上一支红蜡烛。红蜡烛与灯笼上由红纸剪成的“三官大帝”四个字相互映衬。亮堂堂的灯笼照亮了屋檐的走廊,使整个宅门光明一片。点好三官灯香烛,母亲走向天井,向西闭目朝拜诵经,一是保佑天下太平,二是保全宅家门福吉,三是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这是母亲一生中每天必做的功课,虔诚如一。
立春伊始,万象更新。
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
立春大似年。
母亲翻开皇历,第一件事要看何月何日何时是立春日。立春那天,母亲总会这样唠叨:“立春三日,百草发芽。”立春是下雨天,她会说:“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母亲很重视迎春仪式。到立春,她便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艾草、樟木片、紫柴、杉木屑以及雄黄、烧酒,分别放到正堂、后堂、灶房的中央地面、卧室地面的铺木板上。她还在卧室的床前放了一个旧铁锅,将樟木片等放在铁锅里。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