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作家的沉郁情感(3)
读到一位作家的沉郁情感
路遥的人生,是这平凡的世界里千千万万个不平凡个例之一,很难用三言两语去概括。他外表彪悍而内心多情,生活凄苦局促却精神丰富刚毅,他处于社会底层却心志高远,对世间人事,无论大小轻重,都有着异乎常人的敏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所以,他能把所有的生活挫折和全部的精神磨难,都转变为一种个性沉郁的体验,揉进文字里,以沉郁的风格,变成利器,结结实实地砸向世俗的社会。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传达的苦难与隐痛,是文学难以逃避的恒久主题,而作为一个优秀作家的使命,一个有担当意识的小说家,路遥能将这种伴随着苦难与隐痛的对命运的拥抱,对生活赐予的拥抱,精心加以摹写和开掘,而给更多的那些隐匿在社会暗处的弱者予生活的力量,让痛苦达到变美的一种高境界。孙少安们在苦难中学会了直立,学会了反抗与挣扎,学会了将历史刻在石碑上。勇于并善于将奋斗与不甘永远铭记,这应该就是路遥通过《平凡的世界》想要向我们传递的生活真谛吧。
我认为这理应成为文学馆展陈、渲染的重点内容,尽管客观地讲,其难度不小。可偏偏这样重要的章节,在这里被有意无意地轻轻掠过,让人无比遗憾,这就好似欣赏一段从序曲到尾声,原本乐章完整有序的交响乐,在最该激昂舒展主旋律的时候,却含糊凝滞,几近黯然失声一般,令人无所适从,去留两难。
三
记不得是哪位大作家说的了,“苦难和尊严,是文学的富矿和好品质。”这是从积极的层面来认知人生苦难。苦难和挫折,天生不受欢迎,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并不情愿接受的考验,作家看待苦难和挫折的眼光理应比常人更细致一些,态度理应比常人更丰富一些,自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被动地承受这样的层面上。
前些年我曾有幸参加一次北京鲁迅文学院的短暂培训,院里邀来电影《盲井》的原著者刘庆邦先生作讲座,主题先行,也算宏大,叫“文学之源”。无非宣扬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强调深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写出不负于时代的伟大作品的先决条件。为此,有过多年煤矿生活经历的作家列举几个年轻时下煤矿的细节,佐证自己的文学作品何以鲜活生动的缘由。说着说着,刘庆邦突然间情绪激动起来,连称:“不堪回首,不堪回首,可是怎可能不回首呢?”举座为之肃然,空旷的教室里气氛一时有些凝滞。过了好一阵,作家的心情显然有所平复后,才又继续开讲,缓缓说道:“只有下过矿的人会觉得,只要能生活在地面上,就什么都是好的!”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之后我特意找来他的长篇小说《红煤》阅读。作者熟悉煤矿生活,在描寫时气定神闲,举重若轻,而在写和煤矿有关的文字时,更是筋骨相连,血脉相通,在细腻的描写中见出生活的真谛。《红煤》细腻地描绘了出生贫穷家庭,却始终心有不甘的农村青年宋长玉攀附、奋斗、复仇、堕落的整个过程,令人唏嘘,许多评论家因此而断言它是一曲生活的哀歌,而我却心有戚戚,更愿将它看作是一曲人性的颂歌。掩卷《红煤》,我由此又想到了路遥的获奖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同样出身贫寒家庭,却又不甘自己终身贫穷潦倒的命运,于是走出家门闯世界,下到了煤井,在昏天黑地的几百米地下世界里终日劳作,看不到一丝希望之光,这才痛彻体味到底层生活的辛劳痛楚,人生的艰难困顿,内化成他生命的底色,也成为他始终内心骚动不安,在试图改变命运的人生道路上,狼奔豕突一般发奋发狠的动力。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