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二胡情缘

2022-08-21 21:09:52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老葛头的二胡情缘,老葛头是村里唯一持红本退休的公家人,是村人羡慕的对象,他原来住在城里,直到退休后才回来将老屋翻了新,定居下来。 老葛头就喜欢拉胡琴,可母亲很是不屑:“

老葛头的二胡情缘

 

老葛头是村里唯一持红本退休的公家人,是村人羡慕的对象,他原来住在城里,直到退休后才回来将老屋翻了新,定居下来。

老葛头就喜欢拉胡琴,可母亲很是不屑:“都这样一把年纪了,还是不改当初的二流子相。不过,他能有今天也得亏这把破胡琴。”见我生疑问,母亲便讲起了老葛头的过去。

他生于1949 年,尽管没过过苦日子,却长得十分单小,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都成了个大小伙子,竟然挑不动一担稻谷,以至于被村人嘲笑为“假女人”。

在那个集体挣工分的年代,男人每天10 分工,而女人便是6 分工。男人的活他干不起来,只能跟着一群妇女劳作,拿着女人的工分,这才落下这个不雅绰号。不过,他自己倒是老开心,因为妇女们都很照顾他,这全得益于有张八哥似的巧嘴,从而成为妇女们的开心宝。也不知从哪天开始,更不晓得他从哪儿弄来一把破二胡,有人没人地到处拉,也没个正音,有人说像哭声,有人说像猪嚎,就是没有正经的乐曲声。

由于干活不行邪神劲却十足,不久,村人又给他起了个“二流子”的绰号。农村人除了种田干活,其他一概都被看成不务正业。

老葛头从来不在乎人们的议论,依然照常地捣鼓着二胡,不知是天赋还是熟能生巧,一段时间后不但会拉“讨饭调”(民间小调),而且连花鼓戏都能拉得起来。虽然大家不屑,但又都喜欢听他拉,特别是讨饭调简直跟真人在唱一样,大家又说这小子生在农村实在是可惜了,他的出息应该在城里在戏班。

每天出工他都会带上二胡,逢休息时就拉上几段,把妇女们听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大家干脆就让他坐在田埂边拉,活呢就由大家代劳,妇女们开心,老葛头畅快。可男人们就不甘心啦,这事被反映到队长哪儿,结果全体妇女都招来一顿臭骂,老葛头更是在劫难逃,被扣工分以示警告,多亏妇女们挺身承担才不至于回家挨打。

没消停几天,他又在妇女们的鼓动下将二胡带到了田头,每当息工哨子一响,田头地边立时琴声悠扬。这件事又被反映到队长那儿:“息工哨一响,田头就琴声飞扬,妇女们哪还有心思干活,全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每当上工哨再响时,妇女们个个都是懒洋洋的,根本出不了活。这样下去不误农时才怪呢!”

气得队长是跳着脚破口大骂,非要给邪神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罚老葛头停工三天以观其效。无论妇女们怎么求情,老葛头是如何保证,可队长就是铁石一块,那时候的队长可是绝对的权威,给你小鞋穿那都不是事,一旦停工就关系到吃饭的问题啦。第二天不待队长吹上工哨呢,老葛头就提着那把二胡坐在队长的家门口,一本正经地拉起了二胡,而且尽是哭腔,听着就十分瘆人。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