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 穿越千年(4)
柬埔寨 穿越千年
高棉的微笑巴戎寺
在吴哥,自由行走,也有可能遇见一座寺庙。巴戎寺(Bayon)以佛面塔、回廊壁画而著名,因为阁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11)笃奉佛教,整个寺庙采用佛教教义的须弥山(世界的中心)为概念而起造。中央拔尖、磊磊环堆如同玉米外形的高塔,代表须弥山;四面城墙象征喜马拉雅山;城墙与第二层建筑之间的环沟空地,代表大海。当时的高棉民众也信奉印度教,巴戎寺的宗教图像以佛教为主,融合印度教,是阁耶跋摩七世藉由宽大的宗教政策,让民心回流国王权力中心的缜密考虑。
寺中的49座佛塔均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阁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脸带安详的微笑,这就是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穿行在众多佛塔间,身处任何—个角落,浮雕带笑的眼睛注视着游客的—举一动。
巴戎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1200米长的浮雕长廊令人惊叹地刻画了11000个人物。内层回廊主要为神话和宗教故事,而外层回廊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从战场厮杀到生产劳动、集市贸易的生活图景应有尽有,这样世俗化的雕塑题材在吴哥建筑群中是非常少见的。巴戎寺同样有着很多的浮雕,包括两个画廊,内画廊所雕的是印度神话,外画廊所雕的则有日常生活,诸如街市情景、打鱼、节日庆祝,有斗鸡、玩魔术等,现在所残存的浮雕,与其他吴哥古迹有很大的不同。外画廊描述当时人的日常生活,如送礼、生产、杂耍、建筑、拜神、煮饭等种种生活故事的描述。也有历史性场面,描述各场战役的经过。吴哥王朝留下的文字记录相当稀少,也难以辨识、了解,巴戎寺的壁画,为后代研究吴哥王朝的学者,提供了一個相当宝贵的历史线索。
变身塔的轮回
最有意义的旅行,不应该是走马观花,而应该真是了解当地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尊重当地的生活方式,让自己融,入到当地。柬埔寨人死后多用火葬,意外死亡的才采土葬,变身塔也因此而建立,变身塔又称为比粒寺,位于吴哥城(Angkor Thom)王城外。这里为古时皇家的火葬场,以前的国王贵族死后在此火化,据说可以从印度教义中的善恶轮回解脱,变身为神,由此而来“变身”之说。它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ienadravarma 11),建于10世纪下半叶,是用来为古代皇族火化变身为神之神殿,举行已逝国王火葬仪式的寺庙,是典型的“塔山”风格,与塔松寺(TaSom)很相似,上一楼贴的是石阶,上层为砖塔。基座上建造砖塔,其基座为砖红壤,在夕阳照耀下泛着暖暖的红;加之这里开阔的视野,吸引着一些游客在此看日落。石阶上面有很多洞洞,并不是风干所致,而是砖红壤干后自然形成的,至今仍可看到烧焦过的痕迹。经过千年岁月沧桑,塔基座下石狮子仍然忠实地守候着这片寺庙,岁月的变迁风蚀了坚如磐石的塔身,但是残留在门柱上的那些精美雕刻,依稀透出了这里曾经的庄严与辉煌。可以想象千百年前皇室在此举行仪式,达官云集,庶民百姓在外仰望,是何等壮丽的场面。千百年后,这样的地方竟成了无数游人前来一探究竟的古迹,如今的这座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迁,回忆着曾经从这些门洞进进出出的生灵与亡灵。
相关阅读
-
看雪赏冰,别具一格的哈尔滨菜肴
如果有人问冬天赏雪哪里最值得去,哈尔滨一定是我能想到的第一个答案。绵延万里的白色雪花,堆砌成一条膨松柔软的纯白之路,那透着冷峻光芒的冰雕,看上去巧夺天工。这样一个冰雪天
-
美食攻略 让你在家也能吃出踏青感。
放假啦,想必大家都按捺不住想要出去玩了吧!假期人员流动性巨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可放松,不妨在自家公园附近,带上家人孩子,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风景。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
-
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受阅飞机飞跃天安门广场 刘卫兵 摄 1987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学生们争抢着买肉包子。大学时代因为没有拍摄条件,影像大多只留在记忆中。刘卫兵 摄 1996年,
-
约会
渠晋湘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拍摄者几乎都知道大光圈的特点:一来可以增加进光量:二来可以让焦点之外的物体与环境呈现虚化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象。 采用大光圈拍摄,应该注意防止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