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藏拆天象“盲盒” 是种怎样的拍摄体验?
去西藏拆天象“盲盒” 是种怎样的拍摄体验?
王羽涵

国内摄影师首次拍摄的次生喷流。董书畅 摄

“红色精灵”闪电“肖像照”。董书畅 摄
“巨大喷流!”随着一声惊呼和接连不断的快门声,两位“90后”中国天文摄影师安久、董书畅在西藏拍摄到了大量“红色精灵”闪电群,刷新国内多项纪录。时隔不到一周,罕见的“暖夜灯柱”奇观也被他们成功“打卡”。接二连三的“有生之年”系列,带给了他们无与伦比的惊喜和震撼。
“红色精灵”闪电上半部分是红色,底部则渐渐转变为蓝色。它形成于大氣中间层,有环状、喷射直流状、水母状,神出鬼没,往往出现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此次喜马拉雅山脉“红色精灵”闪电爆发也伴随着超强的气辉涟漪,“红色精灵”是极其罕见的大气发光现象,主要是由强雷电引发,持续时间非常短。本次强度很大,还伴随了国内首次记录的次生喷流现象。
5月19日当天,我们的计划其实是想以喜马拉雅山脉作为前景进行拍摄,于是就前往了海拔约5000米的普莫雍错,拍摄雪山上天蝎座调色盘升起的画面。当时天空已经暗下来,我把拍摄设备架好,董书畅发现有闪电,不久之后就亲眼看到一个“红色精灵”。

“红色精灵”闪电和流星。安久 摄
我这次背了4台相机和14毫米、24毫米、35毫米、135毫米、200-600毫米、28-200毫米等多个焦段的镜头,以及4个三脚架,这些也是我每次出去拍摄常带的器材。因为原计划是拍摄天蝎座调色盘,所以我提前布置好了一个机位是拍摄日转夜的延时视频,当听到可能会出现“红色精灵”闪电,我们就立刻把车上所有能用到的器材迅速架好。拍摄“红色精灵”、“鬼火精灵”闪电这类天象,需要高感表现好的相机,这样画面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
这次的拍摄历时3个多小时,“红色精灵”闪电出现的频次十分密集,基本上每隔一到两分钟就会出现一次。多的时候,有四五个闪电同时出现在一张照片里。仅一台相机里的600多张照片就捕捉到了上百个“精灵”,保守估计一晚上拍到了150至200个“精灵”。这次“鬼火精灵”闪电的拍摄也创下了国内首次记录,也为此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影像资料。“红色精灵”闪电也许会成为更多天象爱好者的追逐目标,我们可以在晴朗的天气、海拔较高或空气通透度较高的地方,选择百公里外的雷雨云作为观测对象,而有时追逐天象,可能本身的意义就是在我们存在的地方寻找属于自己的光吧。
继拍摄“红色精灵”闪电偶遇狼群后,原本拍摄“银河之眼”的计划也因为再遇野狗群而取消了。我们本打算开车赶回100公里外的拉萨加油站,同行的摄影师董书畅惊叫着说天空出现了灯柱,同时也收到了车快没油的提示。如果继续拍摄,我们很可能会无法抵达加油站。看着“暖夜灯柱”的奇观在夜空幕布上演,心想,油没了还能找救援再加,这一幕可能无法再出现了。于是,我飞速架好相机,高感直录完成了眼前的惊喜画面:天空中悬浮着的冰晶如镜子一般,将地面的灯光反射到了夜幕之中,形成了我们眼中的“灯塔”。
相关阅读
-
看雪赏冰,别具一格的哈尔滨菜肴
如果有人问冬天赏雪哪里最值得去,哈尔滨一定是我能想到的第一个答案。绵延万里的白色雪花,堆砌成一条膨松柔软的纯白之路,那透着冷峻光芒的冰雕,看上去巧夺天工。这样一个冰雪天
-
约会
渠晋湘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拍摄者几乎都知道大光圈的特点:一来可以增加进光量:二来可以让焦点之外的物体与环境呈现虚化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象。 采用大光圈拍摄,应该注意防止造
-
美食攻略 让你在家也能吃出踏青感。
放假啦,想必大家都按捺不住想要出去玩了吧!假期人员流动性巨大,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可放松,不妨在自家公园附近,带上家人孩子,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风景。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
-
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受阅飞机飞跃天安门广场 刘卫兵 摄 1987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学生们争抢着买肉包子。大学时代因为没有拍摄条件,影像大多只留在记忆中。刘卫兵 摄 199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