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换鼓(3)
追寻绝响
人间有鼓,天上也有鼓;人间换鼓,天上也要换鼓。庙宇换供新鼓叫作“换鼓”,顺理成章,新岁月里天空打雷也叫“换鼓”,成为雷州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不排除在举行祭祀雷神仪式的同时发生雷暴,人间天上同时“换鼓”,出现这种景观就更加奇妙了,传闻宇内必然被公认为天下一绝,有幸被冯梦龙写到书里去了。
雷州的雷暴,不愧为绝响。我们从诸多“换鼓”探求者引用过的各种版本的《广东通志》《雷州府志》《海康县志》,以及《图经》《方舆胜览》《南州异物志》《寰宇记》《广东新语》《岭南即事》《雷祖志》《搜神记》等等古籍中,都有关于雷州打雷的记述,从中可见其惊世骇俗。其实用不着引经据典,靠我们自身的经历,也足以证明雷州打雷“非同凡响”。雷州半岛和爪哇岛同列为世界著名雷区,由于地质、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年平均雷暴日数近90 天,多的年份达100 多天。每年5—9 月份是雷暴多发季节,其中7—8 月是雷暴高发期,雷暴活动密度大、频次多、强度高,极易出现雷击灾害。打雷之时,频频电闪,如火树银枝,似金蛇狂舞,电闪雷鸣,山崩海啸。闷雷、炸雷、落地雷、滚地雷……人们感觉雷声似在屋宇之上、房檐庭户之间,十分吓人。外乡人士若非久居雷州形成习惯,遇到“换鼓”必定悚惧惶恐,惊叹叫绝。经广为传播,“雷州换鼓”便脍炙人口,不负“天下四绝”的盛名。
雷州人敬奉雷神、看重換鼓,这些都是农耕社会的产物。旧时科技不发达,几乎没有水利设施,种田人靠天吃饭。雷州半岛虽然多雨,但气候炎热,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常年干旱,望天求雨。有一首颂神雷州歌很能说明当年农民的心态:“百姓只望盛雨水,番薯大条稻长穗,个月若有三阵雨,播粪不如雨水肥。”
天打雷就会下雨,盼到雷声就盼到了雨水,农夫喜雨,自然喜雷。雨水成了命根子,对雷岂能不崇拜!雷暴声势威猛,对雷州人是一种锻炼和考验,造就了粗犷刚烈、疾恶如仇、英勇顽强、执着坚毅的性格,也奠定了雷州文化炽烈阳刚的底色。这也是雷州人对雷和“换鼓”津津乐道的缘由。至于“换鼓”所指的自然现象至今犹存,而“换鼓”这一说法为何消失了?这完全是社会进步所致,科学日益昌明,凡带神话色彩的典故自然日益式微。
为了寻找“换鼓”,我搜罗了多种版本,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版(严敦易校注),对雷州换鼓有这样的注释:
雷州换鼓:广东雷州地方,地近热带,多雷雨。旧时当地很多关于雷的神话,有雷公庙,每年定期由民众向庙里献雷鼓雷车,换鼓当是指每年春夏季中某次大雷,民间认为这是换鼓的一种表现,具体的情况叙说,今已不传。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