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我母亲的名字
母亲名叫李秀英

李秀英,是我母亲的名字。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让女儿陪我看了贾玲导演的电影《你好,李焕英》。
这是贾玲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演绎她与母亲的亲情故事,影片中贾玲和母亲李焕英之间的真挚情感,让很多观众在影院号啕大哭,这是共情的力量,更是母爱的力量。
我的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已经17 年了,但每到春天都会想起她,那是四月里的疼痛。
2004 年4 月20 日——这串长长的冰冷数字,就是母亲去世的日子。接到大哥从老家打来的电话,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时间仿佛也在这一刻凝固而静止。望
着窗外暴雨如注,我的心刀扎一般的疼痛。
母亲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虽然医生用尽各种办法,但最终还是没有挽留住她的生命。
作为儿女,我们虽然尽了全力,尽管她也已年届八十,已是耄耋之年,但终是还有些许的遗憾,总以为母亲离去得太早。
母亲虽不是生长在钟鸣鼎食之家,却自幼朱门大院、衣食无忧。唯一让我疑惑不解的是,外祖父作为私塾先生,传道授业,广收弟子,他的女儿,我的母亲却一字不识。但也许是生活环境的优渥宜于涵养心性,母亲一生通达、乐观、善良、宽厚。这些优良的品质,后来也默默孕育着我们的心胸和意志。
我出生时瘦弱多病,浑身抽搐不止。那时医疗条件不比现在,父亲只得抱着我去镇上的医院。在寻医的路上,我似乎没有了气息,陪同父亲一起的叔叔要把我就地掩埋,父亲流着泪说,我要抱回家给***妈看最后一眼。回到家里,母亲看见父亲眼圈发红,情知不妙,一把从父亲手中把我夺去,紧紧抱在怀里,哀号不止,对前来我家准备埋我的人怒目而视。
月子里的母亲不吃不喝,目光呆滞地抱着我整整坐了四十个小时。也许冥冥中自有定数,直到第三天早晨,我才有了微弱的心跳。后来,父亲上县城在一位老中医那里寻来一剂偏方,那就是母亲必须对油、盐“躲嘴”(就是忌口),否则我吃了母亲的乳汁就成了孬子。我不知道当时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反正我的母亲不想她的儿子成为傻子,硬是过了三年无油无盐的日子。在那个年代,没有荤油还能忍受,但不吃盐连走路都没有力气。后来听奶奶说,在我三岁之前,母亲给自己开“小灶”,日日清汤寡水,餐餐粗粮淡饭,严重营养不良,以至于面黄体瘦,全身浮肿,常常晕倒在田间地头。直至我五六岁时,我还在发烧迷糊中隐约听见母亲请求“鬼神”,她愿意折寿保我。我常常想,母亲那么瘦小的身体里,蕴藏着的是怎样一股坚韧和爱的力量啊!
悠悠寸草心,何以报春晖。是母亲又一次給了我新的生命,我的名字“新生”,正是由此而来。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