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乱世留存的碉楼(3)
百年碉楼
一个个疑问在我的心中涌动,一次次的阵痛在我的心间奔突。
昌竹园村原属于徐闻县,新中国成立后才划归海康县(现雷州市)。据史料记载,盗匪扎寨于原始森林覆盖的徐闻县境内,徐闻县受害最深。在长达十八年的匪患中,全县28 万人口,有19万人被杀害,上百个村庄毁灭。仅龙塘镇黄定一带就有36 个村庄人亡村毁。下桥镇后塘、信桥、迈埚一带,匪患之前有三个圩、101个村庄,后来仅剩下50户68 人。匪患时期,徐闻全境,田园荒芜,村落萧条,哀鸿遍野。
昌竹园村一定是备受盗匪虎视眈眈的村庄,但是没有被屠村的记载。据说在后来的抗战时期,为避开日本侵略者的锋芒,国民党海康县政府曾迁址于该楼内,碉楼也一度成为海康县的政治中心。
我真为昌竹园村庆幸!
《徐闻县志》载:民国七年(1918年)六月二日,盗匪洗劫湖子村,杀害村民四十余人,五十多个青壮年男女被抓走,后又有三十多人在匪寨被害。
同年七月,盗匪盘踞锦和墟,轮换洗劫邓宅、东门下、金钱埚、北港、洋尾等村庄。杀死村民百余人,年轻妇女被强奸。盗匪撤走时,在所盘踞的锦和墟放火烧村,火烧了三天三夜,锦和墟变成一片焦土。
我终于明白雷州半岛为什么村村都建碉楼了。这是一种故土难离的无奈之举,是绝望之下的自救。但是,被围困在碉楼里的乡民怎能跟盘踞于广州湾法租界洋人扶持下的盗匪相抗衡呢?那些腐败无能的地方政府既不能保境安民,又不去组织乡民抗匪,当村民被围困在碉楼里时更没有人去组织营救,所以在史料中就不少出现“村陷”或“屠村”的悲惨事件了。
《徐闻县志》又载:民国十二年(1923年)四月二十八日,迈陈镇新地村被盗匪攻陷,该村及邻近村庄3000多名村民遇害,燒毁房屋几千间。
同年七月攻陷那屯村,大肆杀戮,全村2500多人,仅剩下300人,其中有24户被斩尽杀绝。次年秋天,盗匪在许家寮、放坡村一带抓走四十多名七岁以下儿童,作为“猪仔”贩运海口。船到海口时,四十多名儿童全部窒息死亡于船舱内,尸体被抛进大海。
生逢乱世的年幼生命多么悲惨!
……
盗匪残害乡民无所不用其极,惨不忍睹。抓到妇女,年轻漂亮的,或占据为妻,或贩卖到香港、澳门等地沦为娼妓,余下的强奸、轮奸后再用残忍手段折磨致死;抓到男人,或开膛破肚,取出心肝烤而吃之,或砍头挖眼,枪刺绳吊,或劳役后杀害。抓到儿童,或抛向空中,用枪刺杀,或互相掷“球”,用刀砍杀,或充作“猪仔”,贩卖外地。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收拾徐闻县被盗匪屠杀者骸骨竟达一百多牛车,合葬于徐闻大水桥南面,命名“冤冢”。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