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品:精神故园(6)
凛凛高风访故园
这是一个年轻干部与老一辈革命家、普通党员与最高领导人为共同事业深情交往、真诚相待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无论战争年代、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都不鲜见。在我看来,这也许正是我们党能够以巨大凝聚力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胜利的原因之一。
与这个故事相关联的是,那次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还有一个附带收获,即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经典《回延安》。作为延安走出的诗人,贺敬之跟随胡耀邦一道去了延安,“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都是他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文学界同去的,还有青年作家萧也牧,他为大会写作的“少先队员献词”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激情澎湃,博得代表赞扬,也成了媒体宣传的一大亮点,至今常有人提起。
斗转星移,山河日新。六十多年前那次大会发出的“绿化黄土高原,控制水土流失”“让祖国河山更加美丽的倡议在延安已变为现实。近二十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延安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治沟造地工程,取得显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三,林草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五年都在三百天以上,昔日黄土裸露、灰尘弥漫的贫瘠山区已变作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真让人难以想象。这次回去走马观花看了六个县市,见到的同事和亲戚朋友都以延安现在的“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深为自豪,并真心实意动员我“回来养老”,让我既欣喜,又感动。
做过安塞县和宜川县副县长的市作协主席霍爱英有过一篇《有一种绿叫延安绿——谨以此篇献给延安退耕还林20年》的文章,里面写延安绿,是“一镢一锹挖掘的绿,一山一峁织就的绿,一沟一壑连接的绿;一点一滴汇成的绿,一笔一画大写的绿,一年一月积攒的绿。”亲力亲为,深中肯綮,我自有同感,而且也像她一样深信:有了这种久久为功的毅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延安一定会以更大的作为、更出色的成就为党争光,为时代添彩。
延安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幸福,更美好。
原载《中国作家》2021年第7期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