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大厝与灯号
阮的乡里 阮的厝

大厝与灯号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人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这是阮乡里大厝的写照。
大厝,牵系着乡里人千丝万缕的血脉,是他们惦记的老家。每一座大厝不知凝聚着多少父辈祖辈的心血。生生世世,一辈又一辈的酸甜苦辣咸都渗透于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里。这里的砖,这里的石,这里的木,也都因此有一股特别的血脉灵气,让从这里走出来的人回头一望,总会有一款情不由衷的眷恋。
与厅堂里悬挂的大红灯笼不同的是,古早时人们都会在大门前悬挂着写上姓氏的大灯,大灯后的大门顶匾额都镌刻着这大厝的灯号。如我们蔡家大厝,门前悬挂着“蔡”姓大灯,大门顶匾额镌刻着“青阳衍派”的灯号。
一座大厝只有一个灯号。这灯号,也称作“丁号”,“丁”是男子的意思,血缘一脉相承,承载着宗族的记忆。先辈来此定居时,一座大厝就够了,后来生子传孙,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就得再建一栋一栋的厝,这些厝的大门顶匾额就镌刻着世代传承的灯号。就像同在我们这个叫作东星村的大乡里共有六个小乡里,灯号很多。皇墩蔡氏的“青阳衍派”、林氏的“九牧传芳”,凤园叶氏的“南阳衍派”,玉田吴氏的“延陵衍派”、薛氏的“西里衍派”,顶玉井谢氏的“宝树传芳”,下玉井蔡氏的“济阳衍派”,玉塘陈氏的“颍川衍派”等等。
从大厝拆户出来另行再建的厝宅,基本会自觉地聚于同一個角落,形成自己一个宗亲厝群。我的先祖明嘉靖年间为避倭寇,从晋江青阳五店市来到泉州东门外大坪山边的这个村落定居,这里蔡氏的大厝和厝宅的大门顶的灯号就是“青阳衍派”。乡里的宗亲厝群有铺顶、宫前、湖田、顶厝、三落等等,走到这些角落问姓氏,就清一色姓蔡。而四角头和林头这两个角落是林氏的。
同一个灯号的乡里人取姓名时还会有统一的“字匀”(辈分),皇墩“青阳衍派”的开基祖先是五店市蔡氏的第二十世蔡立鼎公,为“立”字辈。“字匀”是从青阳五店市蔡氏传承续接的,到皇墩乡里为“立”字辈。“士道文培,希树世守,诒谋垂裕,笃庆锡光,景耀崇昌,云汉昭章”代代传承。建造“顶厝”这房大厝的是“诒”字辈的蔡诒猷公,而我是“青阳衍派”第三十七代的“景”字辈。
“字匀”常会镌刻在门柱上,或厅堂的大柱上。会是对联,也会是诗。皇墩林氏有:文章资国本,诗礼振家兴。凤园叶氏的:正大光明,克继方声;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谢氏为:兴宗毕亮,民安国泰;克振加声,德新添基。林氏是:正宗必有德其昌,基绪沧垂源远大。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