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首好歌,何尝不是如此
闪闪红星伴我行

红旗飘扬,歌声激荡。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风华,一路征程一路歌。
回首自己72年的音乐生涯,有一颗“闪闪的红星”始终照耀着我,为人民作曲是我的本分。这颗红星,铭刻于千万人心中,那个叫潘冬子的少年英雄,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3首歌曲《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传唱度很高。“红星闪闪放光芒”,理想之光从未褪色;“小小竹排江中游”,美的涟漪仍荡漾不绝;“岭上开遍映山红”,红色基因还在代代传承……它们的流行流传,得益于昂扬向上的精神内涵和富有民族性的音乐语言。
1973年春天,我接到为影片《闪闪的红星》作曲的任务。音乐“气质”是无形的弦,如何安放、是否顺畅、张力是否适度,与艺术表达直接相关,需要吃透电影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电影描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故事,通过旁白进行倒叙,具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它区别于一般的儿童电影,是抒情性的正剧儿童片。因此,不仅要解决“唱什么”,更要思考情感如何抒发、怎样把握特定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分寸。
一首好歌,融合文学性与音乐性,更是革命的激情与抒情的统一。作曲的构思,要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红星,作为革命的象征贯穿全片。红星照红心,红心忠于党。斗争的风雨中,潘冬子常常捧出红星,体会党对自己的培养和期望。艰险的时刻里,他和椿伢子一起,将红星戴在头上,仰望北斗,向往延安。1973年10月,我带着剧本找词作家面谈,他们问我:“对主题歌有什么想法?”我提议,主题歌不如取名《红星歌》,短小点题,兼备三重气质,一是把握昂扬向上的进行曲风格,二是抓住儿歌好唱好记的特点,三是有时代感。
没过几天,词作家便拿来了歌词。当晚,我和影片摄影师之一的曹进云启程去往摄制组的驻地——江西景德镇鹅湖。40多公里的颠簸,我脑海中只盘旋着一段旋律,“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到了驻地,主题曲也构思完成了。
一开始,电影并没有《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歌,而是创作了一首名为《高山竹子青又青》的儿歌,原定在潘冬子准备将地主恶霸胡汉三引进游击队包围圈的场景中唱。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境里唱儿歌,分量轻了,不足以表现已成长起来的潘冬子的思想深度,必须要创作一首有力量的男高音独唱。
认真地读了几遍剧本,“竹排流水”这个场景让我产生了灵感。宋大爹划着小竹排,送小冬子去姚湾镇做我党的地下工作。剧本中用18个字这样写:“两岸青山,夹着一湾绿水,一叶竹排,顺流而下。”诗情画意,美妙至极!当晚的会上,我便提出在这一段加男声独唱的建议,展示主人公潘冬子搏击风雨的斗争精神和革命理想,得到了主创人员同意。“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旋律流淌而出。
相关阅读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