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澜沧江畔边,一个七十年前的故事(2)
太阳照在澜沧江上
那一年,岩火龙18岁,仿佛在一个晚上就长大了。在内地大城市参观学习两个月后,岩火龙回到了中课佤寨。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跋山涉水,到附近各个佤山村寨,把一路所见所闻一股脑儿地讲给父老乡亲。他动情地说:“我还从没听说过汉人欢迎少数民族,也从没看过官家来欢迎老百姓,共产党来了,解放军来了,都变成真的了。阿佤人只有永远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热爱我们的祖国,才能过上好日子,阿佤人才有希望。”他还看到当初把龚国清区长儿子做人质的拉勐头人也变了个人似的。他回到村寨后,把从北京带回来的糖果分给寨民吃,把毛主席送他的衣服展示给寨民看,还意味深长地说:“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有甜的吃,有暖的穿呀!”
1951年2月,当地政府选送岩火龙进了普洱专区民族干部训练班。他惊喜地发现共产党的阳光一旦照亮了澜沧江,就像天边的彩云,为佤山村寨带来了吉祥,带来了幸福。他如饥似渴地学知识,学文化,学党的方针政策。多少个夜晚,学员们都入睡了,他还在油灯下苦苦读书写字,只为多学点儿知识,为阿佤人走出大山,迈向新生活奉献绵薄之力。多少个黎明,他坐在澜沧江边,期盼着东方旭日跳出江面,让火红的太阳普照在澜沧江上,让阿佤人都过上美滋滋的好日子。
二
我那天乘车路过澜沧江,看到在群山苍翠的映衬下,奔流的江水都被染成碧绿碧绿的了。时值傍晚,残阳如血,一抹霞光照在澜沧江上。岁月一晃流逝了七十年,那个佤族小伙子的故事仍在佤山村寨广为流传。
岩火龙眼睛湿润了,沉浸在温馨的回忆中。他抚摸着胸前的一枚枚纪念章,感觉昨天的幸福来得那般神奇。岩火龙有着阿佤人的天性,闻乐起舞,是个快乐的年轻人,只是他也有不开心的事,打不开的结。养父岩顶在听了他的国庆观礼见闻之后,对共产党、解放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面对中缅边境国民党李弥残部的暗中威胁和猖狂反扑,仍疑虑重重,甚至不敢参加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
岩火龙为了劝说养父,干训班一结业,就急火火地回到临近边境的中课佤寨,规劝岩顶别听信国民党匪帮的蛊惑,要和人民政府一条心。岂料养父根本就听不进去,大吼一声:“你一个娃娃,懂得什么?共产党不好惹,国民党也不好惹的!”时逢这时,李弥残部从缅甸流窜过边境,骚扰解放不久的普洱地区。岩顶愈发动摇了,害怕养子惹事,就把火龙禁锢在寨子里,不许他外出。1951年5月中旬,李弥残部一度攻占了西盟区政府,岩顶又公然讨好敌人,两次逼迫养子去参加残匪在西盟、允恩召开的“佧佤山反共抗俄促进会”。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岩火龙一身正气,拒绝代表中课部落在写有反共字眼的条文上签字。残匪头目知道岩火龙去过北京观礼,就怂恿岩顶让养子去台湾参观。岩火龙义正词严地回答:“我只去北京,绝不去台湾!”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