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舟山群岛的渔市大街(3)
渔市大街的岛民们
相对捉青蟹而言,钓涂鳗要省力得多。在钓具店里买上几枚中号的钓钩,或者拿中号的缝衣针在火上烤红,拿根筷子把它弯成钩状,串上结实的尼龙线,一头绑上一尺来长的竹签,就可以出门了。在海涂边随便掏一只红钳蟹(招潮蟹),挖去顶盖和脚爪,把有蟹黄膏的一面朝上,扎在钓钩上,然后在海塘边的浦沟里寻找一个边沿光滑、有涂鳗游动痕迹的洞穴,把竹签插在洞穴上方,把饵钩慢慢放入洞口约二十厘米左右,然后在洞口附近用手指弹几下水面,使水面的震动对洞底的涂鳗有所触动。不消一顿饭工夫,便可以挨个去收获所布下的钓钩,只要洞中的涂鳗没有外出“旅游”,几乎每钩都不会落空。
但是,我面对那些满地乱爬的螃蟹,却没有吃的欲望。不是我不喜欢吃,而是我早些年实在吃怕了。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在“浙江808”客轮上当水手,每天晚上靠泊在渔市大街渔埠外的客运码头过夜。每天早晨,渔嫂们把成筐成桶的海鲜运到县城去卖,傍晚时把成担成箱的蔬菜运进来,供应岛上的居民。一些近海张网作业和流网作业的小渔船,甚至十天半月吃不上新鲜蔬菜,也是常事。当时我所在的“浙江808”客轮,每晚在渔市大街外客运码头靠泊后,船舷外侧总会停靠上许多小渔船,一般三五艘,多的时候甚至七八艘。那些小渔船停靠后没地方补充淡水,常常向我们客轮讨要,而我们船长是个憨厚的老好人,拎几桶淡水没啥说的,让我们水手房直接放水给他们。渔民们也豪爽,往往拎回去一桶水,来拎第二桶的时候,总会给我们带上一桶海鲜,带鱼、淡菜、滑皮虾等,但是最常见的,就是给我们拎一桶螃蟹来。到后来,每逢蟹季,靠泊在码头边上的流网小渔船,几乎形成了潜规则:来客船上讨要淡水的时候,总会先给我们拎一桶螃蟹上来,再来要第二桶时,依然会再给我们拎一桶螃蟹。那时我们几乎不用买荤菜,餐桌上餐餐都有新鲜海鱼和鲜红诱人的烤螃蟹。
螃蟹性寒,不可多吃,有几个船员吃多了还身体过敏,或拉肚子,不敢吃了。我們面对一桌子螃蟹,看着就饱。但是每天晚上却依然会有小渔船靠泊在我们船舷外,把螃蟹送过来,哪怕船长和他们反复说明,我们螃蟹多得吃不完,不要拎过来了。他们却说,我们螃蟹卖不掉,更是多得吃不完啊!于是,直接把螃蟹倒在客船的伙房或者甲板的大塑料桶里,然后他们自己取水,我们想拒绝都不行。
有一次,船刚离开码头,船长把刚烤熟的满满一锅的螃蟹装在几个网兜里给拿过去,原来他是想把螃蟹送给几个熟悉的乘客朋友。没料想那朋友说:“啥?送螃蟹给我?我明天把家里的螃蟹给你背一筐来还差不多!”没辙,只好把装在网兜里的螃蟹又收了回来。面对一只只肥美鲜活的螃蟹,总不至于扔掉,于是我们想办法变换着花样吃,从最初贪图方便使用清蒸,到后来炒青菜、烧蟹羹、煮米饭、炒年糕、斩蟹浆……实在吃不完,就把烤熟的螃蟹大蟹钳拧下来,用船用尼龙绳或包装绳,一长串一长串地悬挂在甲板上,晒干了当零食吃。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