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小说节选:对于荀子的关注

2022-09-07 19:23:19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读荀恨晚,荀子曾经与孟子齐名。前者主张性恶,后者主张性善。当然,孟子衔居“亚圣”,荀子在后世的影响比不上人家,这与时间的先后次序有关,也与性恶说在中国不占上风有

读荀恨晚

 

荀子曾经与孟子齐名。前者主张性恶,后者主张性善。当然,孟子衔居“亚圣”,荀子在后世的影响比不上人家,这与时间的先后次序有关,也与性恶说在中国不占上风有关。传统文化是注重感情的文化,说人生而性恶,民众士人感情上都不好通过。

但荀子的重点不是骇人听闻、痛心疾首地揭露、拷问与哀叹人间的恶人恶行恶性恶情,像某些作家如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到诸恶时那样。荀子的调子是人类生而难免有欲有私有争有恶,惜哉、痛哉、怜哉。荀子的性恶论带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特色。他的性恶说,重点不是控诉、审判、斥责人世间与人类的低劣本性,而是强调礼义教化的不可或缺,圣王教化与管理不可或缺。他强调的是:仁义道德有赖于后天人文文化、圣贤文化、规范秩序培养、严刑峻法惩戒,还有天子与诸侯既仁爱又强势的治理。然后才能抑恶扬善,化恶为仁,在内圣外王的圣王带领下,构建天下归仁的太平与福祉。

他的性恶论易于与韩非子等的法家论述接轨,但荀子儒法兼收,儒学为主,在认同法、刑的重要意义同时,尤其强调仁心仁德、为政以德、教化至上、圣贤(精神导师)至上,强调礼制法制的严格规范性;同时,对于老人、残疾人、边缘之人等也有各种变通通融折扣的柔性思路。在某种意义上,荀子的性恶论有他的先进与务实处,与孔孟相比较,荀子接地气多一些,高大浪漫的调门降了一些。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荀子含义丰富地引用并称颂《诗经》上的这两句诗,连通了孟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的名言,表现了他对于治理的立体性、多面性与可调整性的认知。尽管后世对这些说法有不无呆板与平庸自囿直至与原义相悖的解释,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个真正追求经世致用,并能联系治国平天下实际的大儒,与只会寻章摘句的腐儒截然不同。前者能坚持义理原则,也能具体地分析具体情状,还懂得拓展思路,调整部署。而后者,只能把活学问把智慧的能动性搞成较劲的、缩手缩脚的死定义。

以礼经国、以乐辅礼、助礼、饰礼,以圣贤制礼乐,以德为政,以仁厚服人取天下,以严刑峻法保持威慑,以战车军备御敌,以圣贤伟士人才自强,这是荀子之道的全面性、复合性与整体性。荀子最好的理想是不用暴力强迫手段,而以软实力赢取民心——以王道得天下。

仁心在内,礼制在外,有阶级尊卑的秩序规则,有文质彬彬的言语举止,有对于犯上作乱的警惕禁忌惩戒,有兢兢业业的自我约束,有正心诚意慎独的自我自律修养,有以礼为先为美的舆论共识,有是非荣辱之心,存是去非,求荣知耻,乃有规格、格调、正理、章法:生老病死、和战吉凶、朝廷内外、生杀予夺、民生百事、社会分工、资源分定、祭奠庄严、宗教神祗,都有礼乐、引领、规则、章法、节奏全覆盖,社会自然高雅太平,举止文明,各安其位,无乱无争,无邪少恶。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