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河洛谣》(2)
《河洛谣》读后
传神的细节描写是《河洛谣》的一个重要特点。赵匡胤出生时异香浓郁、笼罩周身、三天不退的“香孩儿”形象,甫一开场就使人感到天降异秉;同古驼岭黄河边雷雨过后“黄河清,圣主生;河图出,天下平”异象奇景相映衬,构成大人物出世的神秘感。洛阳牲口集市上仗义搭救素不相识的卖马老汉,尽力维持市场秩序的细节,体现出赵匡胤的仁慈一面。降服玉龙驹、平定龙头寨等细节描写,更显示出赵匡胤身上的一种气势——王者之气!苟仙儿装扮河神爷显灵,平息黄河南北两岸民众纷争抢粮的细节,既表现出苟仙儿的超群智慧,也展现出平民百姓盼望河晏风清、安居乐业的强烈诉求。“你是黄河我是洛……”的反复出现,渔娘送的沙包和千层底鞋每每在赵匡胤危难时刻解救他于绝境的细节,在表现渔娘有情有义、凛然正气、舍小我而成大道的凄苦爱情的同时,也体现出人民同皇权那种相辅相成、丝连絮牵的“水和舟”关系。苟仙儿死前留给渔娘的送爱女贤婿联:“舍一己儿女情长助英雄一统天下,乃严父终生之傲;留半亩小院承继教儿孙耕读传家,实慈母一世至爱”,充分展示他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精筹细谋、大义舍亲的博大胸怀。
河洛文化元素的有效烘托。《河洛谣》从设置故事地点的古驼岭、文武院、百侯窑、希玄寺、孝义堡,到他们吃喝的仓西萝卜、小关柿饼、清蒸槐花、黄河鲤鱼,还有吃饭礼仪上的“十三花”“二八桌”,无不烙印着异常清晰的巩县生活方式的地方特色。希玄寺一凡法师传授赵匡胤的“三十二式长拳”,龙窝沟祭拜杜员外(杜甫)受到的思想洗礼,平乱龙头寨“铁钩担”后的思考,文武院门上“读诗书礼易,何日读盛世一统;品酸甜苦辣,哪天品太平烟火”的楹联,苟仙儿的神奇谋划,燕赵老友的飞鸽传书,渔娘高尚又凄凉的爱情,菜摊儿上中年人醉唱“五代十国乱离间,仁君出世复见天……人乐太平无事日,莺歌燕舞日高眠”的小曲,“十知圣上”“十心皇帝”贴的曲隐鞭策,都是河洛文化的细微观照。
第三,旗帜鲜明地突出了人民性。
《河洛谣》中,正是因了赵匡胤跑马古驼岭,结交苟仙儿,平定龙头寨,领悟燕赵老友信中语后,才促使他在后周小皇帝无力理政、风雨飘摇、世事动荡的关键时刻,为使百姓免遭战乱之苦,策划了“黄袍加身”的平稳过渡。也是由于他重访巩县地,借住苟仙儿家,见闻“十知圣上”贴,倾听苟仙儿论国策后,真正理解“吾华夏文化之精髓,那就是‘华夏之心,永向一统的汉唐基因”,选择“杯酒释兵权”的优柔手段,避免了有可能出现的强将争权、生灵涂炭、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
赵匡胤在古驼岭上与一班文武从《孙子兵法》引申,认定“打仗需重用乡导,治国焉能无有乡导乎?”“此人(苟仙儿)乃寡人治国之乡导也”后,还是在苟仙儿家,吃着“二八桌”,心忧黎民安,夜论立皇储,定下“思冲千年旧禁,虑破百代陈规,从天下永安永昌出发而选储”,传皇位于弟,从而保证大宋基业健康发展,开创了一代兴平盛世。
相关阅读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