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母亲的口头禅

2022-09-10 22:38:17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母亲的规矩,“凡事都要有规矩。”这是母亲的口头禅。 母亲的规矩不但多,而且执行起来非常严。早上起来,把地扫得干干净净,把桌椅板凳摆得整整齐齐,那是我们兄妹必须完成

母亲的规矩

 

“凡事都要有规矩。”这是母亲的口头禅。

母亲的规矩不但多,而且执行起来非常严。早上起来,把地扫得干干净净,把桌椅板凳摆得整整齐齐,那是我们兄妹必须完成的作业。否则,她就会说,你看看,哪里伸得下去脚呢?不单是自己家里,对房前屋后的卫生,母亲的要求也一样高。碎石纸屑、杂草苔藓、鸡鸭粪便,等等,母亲都要求我们及时清理。否则,她又会说,你自己出门碍脚摔了跤或是踩到脏的东西,怎么办?何况还有邻居和客人来往呢?特别是环桥大队宣布各生产队进行家庭卫生检查评比时,母亲便会亲自动手,把家具用具全部搬出来,给大盆小桶放满水,里面撒入少许碱,然后用烂布片做成的抹布或是用稻草扎成的秆把,对着家具用具和门槛、门墩、矮门用力擦洗,母亲有趣地称之为“开光”。当然,更让她兴奋的是,队里妇女主任检查卫生后在我们家大门贴上“最清洁”的红字条。因为全队除妇女主任家以身作則外,就我们家卫生被评为“最清洁”。打那儿以后,门口路过的人总是投来羡慕的目光。直到过年时,红字条颜色变淡,母亲还是舍不得撕去,因为它和新贴的“福”字一样醒目亮眼。

对族人亲友的称呼,母亲向来十分讲究。除本房的叔叔婶婶、伯父伯母和直系的外公外婆、舅爷舅母、姨娘姨父等外,对远房族人和旁系亲戚也一样,必须按照辈分高低和年纪大小,精准称呼,否则,我们兄妹碰到亲友时胆怯口拙,母亲就会眨眼提醒,不要没大没小哈!若我们依旧无动于衷,转身到家后,母亲就会直接逼问,你金口难开吗?有时碰到年龄比我们更小的族人或亲友长辈,我们面露难色,叫不出口,母亲便和蔼地说,不管怎样,要知道,人家辈分比你高。村里有个腿脚不方便的后生,外号“拐脚”,他对别人直呼自己外号没有异议,但母亲不允许我们对人不敬,哪怕是听到我们小声说起“拐脚”两字,母亲也会拉下脸来,厉声斥问,人家不是有名有姓吗?“拐脚”是你们叫的吗?此外,在外面称呼大人或长辈时,若是嬉皮笑脸或不正眼看人,回家后首先看到的将是母亲紧绷的脸。

对待匠人,母亲要求我们更懂规矩。农闲时节,她会请来篾匠和木匠,对家里的篾箩、晒垫、竹椅和木桶、条凳、风车等进行修缮和添置。匠人来临前,她反复叮嘱我们,要称匠人为“师傅”,对匠人的徒弟也要称“师傅”,不要看着师傅吃东西,不要盯着师傅干活儿,特别不要跟在师傅身前身后问东问西。到了下午吃点心的时候,母亲把两碗略显金黄的面条端到八仙桌上,请匠人师傅趁热吃。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面条属于奢侈品,若加入属于高级调味品的酱油,那是对匠人的极高礼遇。师傅吃面的时候,我们就溜到厨房里去了。母亲知道,孩子嘴馋。于是她煮面条时,就会备足我们的料,只不过是用小碗盛给我们,此时她还不无幽默地说,看看,满满的,快点儿吃。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