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书报亭的老蒋和杂货店的老姜(3)
老蒋的书报亭
有二十年,我和老蒋几乎每天照面,但交谈过的话,没有超过二十句。我喜欢这种讷言的男人,不贫,打起交道简单轻松。
是哪一天,是什么原因,老蒋的书报亭说不去就不去了,想不起来,坚持了二十年的习惯,居然说戒就戒掉了。如果不是读到第一节那段文字,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想起老蒋来,或者是否可以想起老蒋来?可是一想起,就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他。
潜意识里书报亭早不复存在了,说实话,虽然搬了家,那个地方我还是常常去的,百货大楼已改名为百大超市,依然是县区的枢纽,面积扩建了N倍,两层猛蹿至N层,物质更丰富,整个县区的百姓还有不是百姓的干部都依然来这里采购,我也隔三岔五去买东买西,奇怪的是,我每次去,都没想起往老蒋的书报亭看看,或者隔远点儿去瞟那么一眼。是因为老蒋的书报亭在西门北面而,我都是走南门吗?主要在我的潜意识里,书报亭早被百大扩建或者被电子产品取代。
万万想不到,老蒋的书报亭依然在!
总以为只要书报亭在,“可能一百岁,或者一千岁”的老蒋一直在那里,但书报亭内坐着位中年男人,玉树临风,浓眉剑目,居然和喧闹的杂志亦相得益彰。蒋师傅不在?我试探地问。他粲然反诘:我?
是老蒋的儿子小蒋。这小蒋也太明丽了,应该是随母亲了。
聊起来才知道,老蒋早几年把书报亭交给了小蒋,现在身体尚可,在家赋闲,不打牌、不搓麻将、不下棋,只看书,武林、易经、曹雪芹的红楼、邵康节的梅花易数,没有他不涉猎的领域,确切地说,不是涉猎,是研究,是钻,是走火入魔。“也好,有个寄托,要不,还真担心他闲出毛病。”小蒋用这句话总结他爹。
小蒋是要大干的。老蒋喜稳,小蒋用不接手威胁,妥协的是老蒋,老蒋唯一的条件,哪怕你要大干,这个书报亭也不能丢。小蒋买了间大门面,两层楼上,一层半地下,文学书籍占一层,余下的两层,全是小、中、高的教材和辅导书,小蒋的业务,涵盖了整个县区的学校,包括乡镇的学校,被学校和老师指定为定点书城,每位学生的手中都有一枚会员卡,买教材就有折扣。业务,像小蒋为书城取的名字,大鹏展翅,名为“鲲鹏”。如果说老蒋在书里得到过颜如玉,那小蒋就是得黄金屋了,小蒋履行了对老蒋的承诺,为书报亭请了位员工,并没把心思放在这间小小的灰败的书报亭上。
小蒋在去年夏天一场多年不遇的大雨里呛了水,“鲲鹏”因地势低洼被淹,纸张遇水,根本无抢救的可能性。这场雨让小蒋折翅伤翼,差点儿溺过去。
小蒋回到书报亭。
“我还会重敲锣鼓另开张。”小蒋说。
看我唏嘘,小蒋脱口说了句孙频的话:“无人不痛,无生活不痛。”他说,是老蒋对他说的。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