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回忆散文:记忆中的稻草乡愁(3)

2022-09-20 15:59:52 来源:文言阁 作者:秩名
导读:稻香的草床,我很少去菜市场,如果去了总有一些印象留在脑海里,比如:这些个儿头大的马铃薯,是产自何方的呢?一点也不像我家乡的马铃薯小小圆圆,均均匀匀的

稻香的草床

我很少去菜市场,如果去了总有一些印象留在脑海里,比如:这些个儿头大的马铃薯,是产自何方的呢?一点也不像我家乡的马铃薯小小圆圆,均均匀匀的。这些个儿头大的马铃薯,除了肤色,长得像一个个番薯的模样。从外表上区分,番薯着装一件鲜亮的玫瑰红外衣,会让你立马闪出:红粉佳人!而马铃薯,则披了一件橙色清透的和暖套装,会让你觉得有一股“珠光宝气”袭来。

那些个儿头大的马铃薯,我想,它们肯定很适应那里的土壤气候,那里的生态环境,热爱那里的生活,就像眷恋生我养我的故乡一样。个儿头大,当属产量高。我后来才知道这些霸气的马铃薯,有的产自广东、甘肃、江苏和港澳地区。特别是山东滕州,还是中国著名的“马铃薯之乡”,获國家地理标志认证,春秋两季可产的马铃薯,产量成倍上升,亩产效益8000元以上。这些可爱的马铃薯,难怪成了世界上除了稻米、小麦、玉米之外的主要粮食作物。

我的家乡在浙江西北部。说起马铃薯,我自小对它的印象还有一种情结。我母亲经常说,我的奶奶早年总会有一种神秘感地提问:“你知道什么是马铃薯吗?”母亲总是这样说:“小学生的课本上都读马铃薯了,我们就叫洋芋艿和土豆啊!”洋芋艿就是马铃薯,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也很快叫上它的雅名了。

许多人认识马铃薯,尤其是城里人,是从市场、餐桌和书本上了解的。而我呢,还与种植马铃薯有切身的体验与感受。60年代,我随父母下放至乡村,不仅认识了各种农作物,而且按人口分配,每人还有几分自留地。自留地就是能够自由支配,愿种什么就种什么。马铃薯,就成了自由选择的当家品种。它也如番薯一样,既能讨人喜欢、爱吃,又能垫饱肚子的那种“实打实”。如果遇到出远门,那时没有钱款上馆子,带上冷饭冷菜不方便,衣袋或背包布袋里,母亲总会先将煮熟的马铃薯备上了。如果是冬天,尽管马铃薯已是冰冰冷冷的,但在饥饿面前还会品尝出美妙的味道来,就像蘸了些白糖似的甜津津的口香,补充了能量,气力也就跟着上来了。

“土豆,即马铃薯,它的营养价值高,当年苏联领导人在出访匈牙利时,说过‘土豆烧牛肉(古拉齐)就是共产主义呢。”当然,这是一句笑话,母亲经常这样说。这是母亲对亲自栽种的马铃薯,充满着生活的热望。因而,母亲对自留地上安排种植马铃薯,总会有规划地多留足空地,把握季节适时播种。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对播种马铃薯的印记犹如眼前。每当夏季的六七月份,马铃薯就成熟了,就要及时挖掘回来。许多农作物的藤秆或枝叶,可用于家庭饲养存栏的生猪。而马铃薯的藤叶,有一股独特的气味,生猪不爱吃,只能让它腐烂在地头用作农杂肥了。对此,我至今还认为它还是一个谜呢。挖掘马铃薯也要讲究技巧,不能盲目开挖,要看准藤枝的根部,用铁耙在其四周轻轻地掘人,又轻轻地提拉起来。长在根部的马铃薯呈网状布局,其长势形态,我将其形容为长在地底下的水葡萄,成串成串的,硕果累累,蔚为壮观。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