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回忆散文:记忆中的稻草乡愁(4)
稻香的草床
马铃薯一旦成熟了,母亲的第一件要事,就是要备足下一年的种子。马铃薯长得不是一个标准,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老有嫩,有滚滚圆的,也有椭圆形的。留种的马铃薯,选择最为标致的那种,既不大又不小,农话有一句“有種像种”,体现的就是优生优育。
我最喜欢播种马铃薯。首先是把闲置的空地翻掘、平整好,地块通透与畦沟畅通最为关键。当然,泥地能含些沙性的土壤最优了,不会积水,利于马铃薯的生长与高产。浙北地区种植马铃薯的时候,就是年味快浓起来的光景。当然,有的农户是选择在春节后的正月里播种,可谓是大地回暖的第一个“报春”。这个时候,我将盛装着马铃薯种子的竹篮从腾空的挂钩上取下,一个个马铃薯的上端,已长出一些白白嫩嫩的细小芽儿。在将它们一个个轻轻地放人用锄头掘开的坑穴时,我还要在它们的身上放上一把草木灰,再覆上细碎的泥土,既可起到“倒春寒”的防冻,又可利水干燥,适应马铃薯健康抽芽,笑迎春光,茁壮成长。
“舌尖上的中国”奇妙无穷。马铃薯还可以变着法儿烹饪,好吃,也难忘其味。小时候,每当母亲把马铃薯煮熟,总会叫我剥去马铃薯一层晶莹剔透的外衣,有时我手上沾满了黏稠的“糊状”,母亲还会教我怎么“剥”不粘手。这些被剥去表皮的马铃薯,母亲用菜刀背面在砧板上将它们轻轻地敲扁,在烧得红红的、油亮亮的铁锅里“呼哧哧”地煎烙,那种气味、风味,特别诱惑、馋人。这时,母亲总会亲热地让我先尝尝,那种热乎乎、香喷喷的感觉美得不得了。还有,马铃薯片炒韭菜,黄绿两色搭配,色香味齐全;醋熘土豆丝、土豆煮猪排,等等等等,千变万化,一言难尽,总是难以忘怀。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