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阁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小说节选:富贵的结局(2)

2022-09-21 14:46:30 来源:文言阁 作者:admin
导读:康百万,两个月后,河南巡抚田文镜微服私访,调查知县张可标的政绩,首先走访了康百万。康百万是当地的士绅,他的话有一定的可信度。 康百万说:张大人体

康百万

两个月后,河南巡抚田文镜微服私访,调查知县张可标的政绩,首先走访了康百万。康百万是当地的士绅,他的话有一定的可信度。

康百万说:“张大人体恤民情,勤政务实,与老百姓一起修城池、筑河堤、架桥梁、建书院、修县志……可以说是百废俱兴。”

“真的是这样?”田文镜皱着眉头说。

“在巡抚大人面前怎敢隐瞒?就是借我一个胆也不敢。”康百万说,“今年立夏称人,张大人128斤,他去年的体重是138斤。”

田文镜知道河洛地区“立夏称人”的习俗,说:“今年称人,巩县‘发福的多,还是‘消肉的多?”

康百万微微一笑,说:“托大人的福,今年称重的人,大多都‘发福了,因为这几年风调雨顺,收成好,大家不愁没吃的了。”

田文镜通过进一步走访,证实康百万所言不虚,而且张可标在全县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田文镜奏报到朝廷之后,雍正皇帝非常满意,因为这项政策在他还是亲王的时候就开始琢磨了,于是,先是在河南推广,继而全国,赢得了大多数老百姓的叫好。

此后,巩县县衙的官员,到立夏这天,有的乐于到康家称重,有的不敢去称重。凡是“消肉”的,大多都得到了提拔;凡是“发福”的,不少给免了职。

花瓦坛

咸丰当皇帝那会儿,巩县城有两家钱庄,一家是周二爷开的,一家是康百万开的。“钱庄”类似现在的银行,或贷,或存。那时候,官办的不多,一般都是有实力的财主开办。由于周家起步早,康家的生意便有点冷清。周二爷跟喝了蜜一样得劲,心说不出几年,康家的钱庄就得倒闭。没想到,一个“花瓦坛”改变了两家钱庄的命运。

话说这一天,周家的钱庄走进一位村姑。村姑怀里抱着一个瓦坛,就是过去农村用来盛米面的,比瓦罐大多了,若瓦罐是孙子辈,瓦坛就是爷字辈。瓦坛不同于瓷器,是用陶土做的,通气性好,吸附性强,但容易裂纹。凡是家里有瓦坛的,没有不用纸糊的。村姑抱的这个瓦坛就糊得里三层外三层,几乎看不出本色了。

当时,周二爷也在钱庄。他以为村姑的瓦坛里装的是银子或是其他宝物,探头一看,空荡荡的,连一个铜钱都没有,狗咬尿脬似的有些失望,又有些恼火:“这里是存钱的,不是收破爛的。”

村姑说:“俺是来取钱的。”

周二爷把手一伸,说:“契券呢?”契券就是存钱时钱庄开出的票据。

闻听此话,村姑眼里的泪扑簌簌掉下来。众人劝说半天,村姑止住哭,道出了原委:两天前,她发现瓦坛有裂纹,找不到纸糊,看见抽屉里有一沓纸,她不识字,也不知是啥玩意儿,便把这沓纸顺手糊在瓦坛上,还生怕不结实,顺着裂纹,里也糊,外也糊,全给糊上了,一张也不剩。昨天在外地给人撑船的丈夫回来,才知道糊到瓦坛上的是家里十几年的“积蓄”——丈夫在周家钱庄存钱的“契券”,总共二十六两银子。在当时,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丈夫一生气,离家出走了。村姑本想寻个短见,牵挂两岁的儿子,想死也不敢死,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钱庄碰运气。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