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富贵的结局(3)
康百万
周二爷走上前,仔细看了看瓦坛,隐约可以看出是“契券”,但字迹已经很模糊了。没等他说话,钱庄的伙计说:“这哪行,契券即使能揭下来,字迹都认不出来了,怎么知道是不是我们钱庄的?你到底存的是不是二十六两?”
村姑信誓旦旦地说:“大牛说了,就是存到周家钱庄的,就是二十六两。”大牛是村姑的丈夫,李姓。
没有契券,不给对付,到天边都说得过去。看到围观的人也都一脸失望无可奈何的样子,周二爷心里有了底,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对村姑说:“我也很同情你,但规矩就是规矩,自认倒霉吧。”
村姑知道无望,又哭啼起来。
恰巧康百万路过周家钱庄,看到里边吵吵嚷嚷的,便踱步进来。
得知前因后果,康百万说:“周掌柜,钱庄应该有原始记录,可以查查吗?”
这话在理,那些围观看热闹的人也都随声附和。周二爷再说拒绝就显得有点赖皮了,只好让伙计去查账。谁料想,查来查去,根本没“李大牛”这个名字。
“不可能,不可能!”村姑又哭起来。
这下,周二爷说话也硬气了:“你若不服,可以到县衙告嘛!”然后,他双手一抱拳:“康掌柜,诸位乡亲,大伙儿都看到了,周某店小利薄,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实在是爱莫能助。”大家都听出来了,周二爷的潜台词就是这位村妇是来敲诈他的。
康百万抱起瓦坛对村妇说:“老乡,可能你记错了,说不定大牛是把钱存到康家的,走,康家钱庄给你支取。”
村姑愣怔半天才明白过来,使劲摇着头,说:“俺家男人说得清清楚楚,是周家钱庄的,不是康家钱庄。”
接下来,康百万劝说半天,村姑才半信半疑。就这样,康百万收了那个瓦坛,按照村姑说的数目,连本带息给支付了。
自从有了“花瓦坛”,康家钱庄的生意有了起色,周家钱庄的生意渐渐淡了,不到三年就关了门。据周家钱庄记账的先生后来讲,钱庄关门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张花妞”的,存的十几笔钱没有认领,总共二十六两银子。
张花妞就是那位村姑的名字。她不知道,当年丈夫是以她的名义存下的。
康百万把“花瓦坛”放在康家钱庄的显眼位置,凡是进店的顾客都会从伙计嘴里听到这个故事。
当
康家当铺一开张,周二爷心里就跟鱼刺卡了喉咙一般,不舒服。有人看笑话,说一头槽不能拴俩叫驴。话是粗点儿,但想一想,巴掌大的一个县城,原先只有周二爷开的一家当铺,生意还不是自己说了算?如今,康百万出来搅和,周二爷心里能舒服吗?
这一年,先是蝗灾,后是匪患,老百姓的日子犹如火上浇油,要多焦心有多焦心,有的外出逃荒,有的卖儿卖女。好在巩县开仓放粮,又有康百万这样的大户人家赈灾,当地百姓的日子还勉强过得去。也有个别人家,日子还是艰难,如孙寡妇家,男人死得早,把儿子孙之绪从老鼠一样长养到小板凳一样高,孤儿寡母的,不容易。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心地善良,心怀悲悯,一生定能行好运
清晨的校园里,清风习习,鸟鸣啾啾。 一如往常,在学校操场边的一排香樟树下,我胡打了一通自创的“五禽戏”,拉伸后,准备再做一百个俯卧撑。刚趴下来没做几个,突感有东西掉
-
小说故事:牛粪也有着独特的清香
官里传出消息,皇上纳妃,当朝官员如有待嫁女儿,可以将画像上呈甄选。 李知府很激动,他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待字闺中。 当然得先找一名画师。 应征者络绎不绝,经层层筛选,入
-
生活随笔:回忆,过去的甜味儿
北方人嗜酸,南方人爱甜,肉羹里都放糖。汪曾祺老先生说:“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肉包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饭菜里都放糖,虽然味
-
旧故事:父辈们
台湾的十六弟书仁,清明节要回老家上坟,我去郑州飞机场接他。 十六弟是九叔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特别像二奶奶。机场出口,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九叔父去台湾前是国民党洛阳


